【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增减枝末不变根本
这是孔子的弟子子张再次请教孔子。前面我们有讲过,他学干禄,向孔子学求从政之道。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也”做乎字讲,可知乎,是一个请问。子张请问孔子,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不可以预先知道。“世”是朝代,改朝换代,就是过去一世。子张看到夏、商、周三代,也就是三世,它们的典章、礼制都有变更,每个朝代都有不一样的,所以子张问,十世以后,十个朝代过去之后,制度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可不可以知道?
孔子引征三代的礼的沿革来回答,然后再答疑未来将如何。“殷因于夏礼”,“殷”是殷朝,就是殷商;“因”做依字讲,殷商王朝建立之后,它的礼制是依夏朝的礼制而建立,只是有“所损益”。“损益”就是加减,有增加的,有减少的。增加减少的部分,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就把它减掉、废掉;需要增加的,原来没有的部分,就要增加。到了周朝,周朝的礼又是依殷商的礼而建立,又加上一些损益,有增减。三代以前的,因为文献不足,孔子没有办法引征,但夏商周三代有文献可考。
从过去的经验,我们来预测未来,孔子讲“其或继周者”,“继”是继续,继周之后的那个王朝,孔子所处的是周朝末年,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后接下来的朝代,必定也是依周礼而有损益。就这样一世一世,不要说十世,“百世”,亦“可知也”,可以知道礼制必定是依前朝的礼制有所增减,而需要增减的都是礼的枝末,不能够增减变更的是礼的根本。
礼之根本五伦十义
礼的根本是什么?五伦十义。所谓五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个关系不能变更。夏商周时期的人有这五种关系,现在社会的人也有这五种关系。人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就有父子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们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工作,自然就有君臣的关系,也必定有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这个没办法变更。
五伦不能变更,十义也不能变更。十义就在五伦关系中,是我们要承担的义务,应该扮演的角色。譬如父子关系,父慈子孝,慈和孝就是义务,我们必须要做的。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些都是不能变更的。所以五伦十义这个根本超越时空,只要有人的地方,礼的根本必须要有,否则就成了乱世。
礼之大体三纲五常
朱子讲,“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
朱子点出,三纲五常是礼之大体,大体就是根本。什么叫三纲?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纲领,就像一个主轴。“君为臣纲”,臣要服从于君;“父为子纲”,子要服从于父;“夫为妻纲”,妻要顺从于夫,这才能和谐。当然,这个和谐是双方共同努力的。“君仁臣忠”,就是领导对被领导的要仁爱,被领导的对领导才能够忠诚;“父慈子孝”,父对子要慈爱,儿女对父母才能孝顺,它们是相互关联;“夫义妇听”,夫对妻要义,妻对夫才能听顺,妻子顺的不是丈夫这个人,是顺的义,如果夫不义,怎么能让妻???她的气不顺。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常,是永恒的,所谓常德,不管是什么时候,古时候或者现在都必须遵守的,超越时间;中国要遵守,外国也要遵守,超越空间。如果不遵守五常德,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礼的根本在于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不是人刻意制造出来的,它是随顺于自然的和谐之道。礼就是恢复和谐的这种做法。礼是天地之序也,天地秩序非常和谐,日月星辰,它们的运行自有轨道,不能乱,这是礼。我们能遵礼而行,自然能够社会和谐。
三纲五常是礼的大体、根本,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变更,所制定的礼只在条文制度语言上有出入,但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根本,所以叫依之而不能变。因是依,依据这个根本,所增减损益的不过是一些“文章制度”,一些形式上的规范、仪式。有“小过”,有“不及”,过分的就把它减少,不及的就增加,这就是有所损益。现在“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已然”是已经损益的部分、增减的部分,这些迹象,朱子说,宋朝也能够见到。证明礼的文章制度、礼仪做法,确实历朝历代有变更,但是,它的大体根本不能变更。
礼义常道因往推来
明白这个道理,“自今以往”,从今以后,孔子指的是周朝结束后,兴起的另外一个朝代,孔子没看到,周朝后面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秦后面是汉,汉之后是三国时代,然后是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下来,礼的根本都不会变。
即使是一百个朝代以后,“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所因”是所依据的礼的根本,绝对不会变化;“所革”,革是改革,损益、增减的部分,我们都能知道,都是小的部分,形式上的部分。何止十世可知?百世亦可知。
圣人用这种礼来推测未来、预知未来,不是用所谓的“谶纬术数”,就象算命算卦来预卜,阴阳五行来推断,那些能不能推断?当然也有它的准确度,可是圣人不需要这个。圣人掌握了理,天理、道理,自然未来就可以预知。所以,有学问的人从一点一面就能够预测久远,正因为他掌握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