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圣人,他看一切人都是圣人。只是这个圣人可能有一时迷惑、一时糊涂,他本来就是圣人,我们要真信这个。我们要是不信,有怀疑,怀疑就是迷惑,从迷惑怀疑当中,就会不断地生出很多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出来。儒家讲,怎么才能成为君子?我们不要怀疑别人不是君子,要学着看人人都是君子,自己就谦卑了,心地坦然:我要向君子学习,那自己就是君子。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哪三人?一个是我,另外两个,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或者是,一个君子和一个小人,不外乎就这两种人。这两种人都跟我在一起,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他们学习。对善人,我们学他的善;对恶人,我们看到恶,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恶,有,马上改过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和不善的两种人都是我的老师。不善的是什么?在我眼里他是一时糊涂,他给我做示现的,我绝对不能把他看轻,因为他本来是圣人。
我们能够看人人都是君子,那自己就是君子,自然就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如果再进一步,我们见到人人都是圣人,那恭喜了,我们也成圣人了。我们活在圣人的境界里,周围都是圣人。圣人的境界全是圣,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纯善。所以学圣人就是改心,把自己的凡夫心改成圣人的心,我们就成就了。
像傻根这样的人,我们一般讲是愚人,表面很愚痴似的,实际上这就是孔子讲的“愚不可及”。我们能够比得上他吗?他心里压根没有看人是贼,他只看人好的一面,不看人不好的一面。看人不好的一面,是拿别人不好的那一面去折磨自己。所以,愤怒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才傻。我们能够不惩罚自己,天天见一切人都是好人,只有自己有不足之处,见一切人都是善人,只有自己有恶的一面,那我们就能天天进步。
我们见人只见好样子,不看他的坏样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永远都活在一个见一切人都是好人的境界里,心情多么舒坦!心里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念念都向善的一面靠拢。恶念刚起来,立刻觉照:我这个念头不对,我怎么又看别人的毛病,又在批评人了,又在吹毛求疵了,这都是恶。《弟子规》讲,“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我们看人是善人,自己就是善人;看人是恶人,自己也跟他同类。
外面的境界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心所造的、所现的,我们对这件事情先要信。不信这个,真的“不知其可”,没救了。能信这个,才有成圣成贤的指望。然后深解其意,努力地去实行,在日常生活中忍住,不看别人不好的地方,忍住不讲别人的过错,包容而没有包容别人的心。有这个心,心里就已经看到别人有错了,我们不要存这个心。
新加坡有一位老人,许哲女士,她今年应该是一百一十岁。她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毛病,精神活力就像年轻人一样,她还常常照顾老人。人家问她:“你有什么青春常驻的秘诀?”她说:“我不看别人的过错。”“那别人真有过错,你看到了怎么办?”她说:“看到了,就好像走在大街上,看到不认识的人,一个照面打过去了,马上就忘掉了,回头也想不起来了。”
我们走在大街上,见到这么多的人,自己能想起谁?我们看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没有迷惑,过去了就把他忘了,没有存在心里。我们见人有过错,也要学这分存心。看到人家过错,不是不知道,心里很清楚他犯错误,但是绝不往心里去。事情一过,立刻就干干净净,这叫用心如镜,绝对不留印象。留那个印象,恶的印象,多不好,为什么不留一些美好的印象,把人家的善的印象留在自己心里?
这种道理我们在《论语》里会反复地说,听一遍不够,多次地重复,多次地加深印象,逐渐逐渐,不知不觉,我们也能转凡心为圣心。这一部《论语》学完之后,也就不知不觉跟孔子一样了。所以,最初的信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