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仁孝世范潜移默化
这段话是季康子问孔子。季康子是鲁国的大夫季孙氏,名肥,季孙肥,他的谥号是康,所以称季康子。鲁国是三家专权,所以民心不服。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使民众对上能恭敬,敬是恭敬,忠是尽忠,劝是劝勉为善。“敬,忠,以劝”,“以”同与,这是讲到三个方面,敬、忠、与劝。
季康子三问,孔子有三答。“孔子答曰,君以庄严而临民众,‘临之以庄’”。“临”是面临,“庄”是庄严,国君容貌端严,人民百姓就能恭敬国君;国君以孝道来教民,“孝”是以孝教民,“慈”是以慈待民,对待民众以慈爱,则能使人民尽忠;国君能够“举善”,举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教化没有德行、没有学问的人,“则劝”,相劝为善,大家就都能互相劝勉去修善了。按照邢昺《注疏》的意思,因为当时季氏专权,他的权利跟国君一样,所以孔子是站在人君的角度上来回答,告诉季康子应该如何去做。
雪公老人的《讲义》里有一段话讲得很好,“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细审季康子之三问,皆在使民;而使者在君,从乃在民。君能庄临,而民自敬。教民以孝,民始孝亲;中则忠君,如子孝父矣。然君必以慈临之,如亲慈子,故曰:‘孝慈则忠’;否则犬马路人,草芥寇雠矣。举彼善者,教他不善者,修其天爵以要人爵的人劝之劝”。
《孝经》讲,孝道有三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广。事亲就是侍奉父母,这是孝道的基石。我们的孝心在孝敬父母中养成,然后用这个孝心去事奉国君。君是领导,包括国家、企业、单位每一个团体的领导。领导就是君,被领导的就是臣,臣事君以忠,忠来自于孝。古代是君主时代,君代表国家,现在是民主时代,事君就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尽孝,这是孝的中间境界。孝的最高境界,是终于立身。所谓立身行道,成圣成贤,我们成为了圣人,是父母最荣耀的,这是最圆满的孝道。
季康子的三个问题,是使民敬、忠和劝,让人民都能恭敬他这个领导,想让人民恭敬自己,对自己尽忠,互相都能劝勉为善,都是在使民,他希望民众这么做。使民者是领导,他是领导人民百姓的。而人民百姓,是上面的人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所谓上行而下效。所以,对他的“敬、忠、劝”三问,孔子的回答,第一个是“临之以庄,则敬”,君能庄重、端严地面对人民,人民自然就能恭敬,恭敬谁?恭敬这个君。
庄重,它的内涵是仁德。有仁德的人,才能表现出庄重、庄严,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是由衷的,不是故意在那里做表演,表演一次、两次可以,让人民能够迷惑,迷惑一时,不能迷惑长久,人民看久了知道你是装的,对你怎么能有恭敬心?你要使人民尽忠,自己要有孝慈。孝,是教民以孝。教有身教、有言教,身教重于言教,自己要做孝子,先做到再说,人民才能敬服,才能跟你学,才能够孝亲,这叫事亲。事亲要自己先做个好样子,让人民也能跟从。所谓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中则忠君,这是由孝心到忠心。其实忠和孝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对父母是孝,对君、国就是忠,忠君就如子孝父,是一个样子。领导希望人民尽忠,领导必定以慈面临人民,就是对待民众要有慈爱心,所谓君仁臣忠。做领导的要仁慈,要爱护百姓,百姓才能够忠于领导、爱戴领导。君对民就如同父对子,父慈则子孝。父如果不慈,很难有子孝,不能说完全没有,但那是凤毛麟角,像舜王、闵子骞,这是父不慈但子能孝,凤毛麟角,太少了。想要子孝,儿女孝顺,父母必须慈爱。君和臣之间也是如此,君对臣以慈,臣就能对君以敬重,所以讲孝慈则忠,这是讲君臣相处之道。臣包括臣民,百姓也是君所统治领导。
如果一个做领导的,把自己的下属当做犬马一样,下属就会把领导当做路人;如果领导把下属当做草芥,完全没有价值,下属就会把领导视如寇雠,仇恨、怨恨就来了。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君臣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必须是做领导的先要以慈爱对下属。
在用人方面,必须用善人,举善荐贤。对于不善的人呢?不能遗弃,要去教他。要知道人本性本善,他为什么变得不善?是因为习性使然。《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茍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好好教他,他的本性本善就逐渐被蒙蔽了,显发不出来,而不善的习性就起来了,通过教育,就能使他从不善的习性回头,回归本性本善。教育最重要的是身教,做个好样子,谁做好样子?领导要先身士卒做个好的表率,带个好头,人民自然相观而善。观是观摩,相观而为善,谓之摩,观摩里面包括效法,看到我们做了好样子,他也生起向往、效法的心,然后他也转变自己。这比劝更好,是相观而善,不是相劝而善。相劝而善,还着重在言教,相观而善着重在身教。他看到我们做了好样子,然后他跟着我们学,这比我们教他,用语言去讲,效果要强。所以父母教儿女,老师带学生,假如儿女不听话,学生调皮捣蛋,做父母、做老师的得自己反省,我是不是做了个好样子?我自己没做到,怎么能要求他做到?
有人做到了,他人自然相观而善。看到榜样的世范,有缘人也就善了,潜移默化,这是真正的教育。
格致诚正明德亲民
朱子引张敬夫先生的话,“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这话说得好,使人民能敬、忠和劝,怎么做?从我做起。我自己要做到对民以庄,以庄敬对民;以孝慈教民、待民;“举善而教不能”,这是我应该做的,是我所当为,本来就应当这么做,不是为了使民敬忠以劝才去做,为了这个目的去做,就已经落到第二层了,本来就应当这么做,没有目的,为什么?这是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