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章(2 / 2)

我当一个国君,这是应尽的义务,有这种存心,就做得更真诚,没有丝毫的伪装,若有目的,真诚心总是欠一分。但话也说回来,有目的去做,能够做到,也很不错,就是说,如果是为了使人民恭敬自己,尽忠于自己,相劝而善,为了这个目的,而由衷地去好好修身立德、教化人民,也能得到很好的结果。但是,自己不是圣人,圣人绝对没有要求别人的心,不会有要达到自己某种目的的心,圣人完全是随顺自性而为,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我们果真是努力地这么做,会不会有这个结果?一定会的,有其因必有其果,而且这个果是不期然而然。我们没有去期许它,没有这个目的,但是它也能实现。修这个就能得到这个,自然而然,就像在空谷里叫一声,必定听到回音,什么道理?自然而然。

所以圣人只求修行自己,他不求去修民,自己真正做到以修身为本,他的心没有往外攀缘。季康子问这个话,是因为他的心往外攀缘,他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希望外面的境界符合自己的心意。虽然是善的,但是做得再好,都离圣人的境界很远。把有求之心放下,我们就能回归自然。

蕅益大师的《点睛注解》更加发明了这点,阐发得更明了,他讲,“临庄,从知及仁守发源,知及仁守,只是致知诚意耳。孝慈,举善教不能,皆是亲民之事,皆是明德之所本具。可见圣门为治,别无岐路”。大师的教导处处帮助我们回归本性。“临庄”,就是“临之以庄”,对待人民要以庄严的外表,庄严是从知与仁守发源,也就是知和仁守是他临庄,庄严临民的源头,这是根本。

这是出自于《论语》里《卫灵公第十五》篇的一段话,“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为我们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是智力,“及之”的之,是天下、国家,就是用智力得到天下、国家。当然得到天下的天子、领导,他们肯定是智慧超群,靠智力得到天下,所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守天下要以仁守,仁爱。历史上有很多君王,他有超人的智力、强悍的武力,他夺得天下,却不能以仁守之,他没有仁爱心,把国家治理得一??糊涂,人民百姓都很怨恨,而有怨不敢言,那这个国家维持不久。

譬如秦朝的建立,秦始皇智力超人,得到了天下,没多久他的天下就失掉了,为什么?不仁。他以苛刻的法律进行强权政治,不仁,不仁就不能守天下,“虽得之,必失之”,得到天下也必定丧失掉。所以要保全天下,必须以仁守之,就是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否则不容易守住天下。

“知及之,仁能守之”,我们达到了智,又有仁,以仁来守天下。“不庄以莅之”,不能庄严地面临民众,这是特别讲到国家领导人,自己修身要修得好,从内心到外表都是庄严,出现在人民百姓面前,人民百姓才会尊敬你,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智力有了,又有仁爱心,又能够庄严地去面对民众,但是“动之不以礼”,行动和所做所说,没有完全符合礼,也是“未善也”,不能尽善尽美。

譬如恭敬人,这是好事,但是“恭而无礼则劳”,恭敬没有礼度,也属于失礼,而使自己变得很劳累,所以懂礼很重要。孔子提倡以知得天下、以仁守天下、以庄敬对民,以礼治国,礼治比法治要强,这才叫尽善尽美。

蕅益大师讲,“临庄,从知及仁守发源”,孔子讲知与仁守,知和仁守是庄敬的根本,没有智慧,没有仁爱心,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庄严?庄严是外表,智慧、仁爱是内心。仁爱也是慈悲,慈悲与智慧,是我们境界的一个标准,看我们的境界高不高,就看这个,这都是自性中本有的。怎么得到智慧、仁爱和庄严呢?“只是致知诚意”,致知和诚意前面有格物,格物就是真正放下物欲烦恼,然后才有致知,才有诚意。致知是自己的良知现前,诚意是自己真正大公无私、表里如一,这才是庄严。

“孝慈”和“举善教不能”都是“亲民之事”。《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如何明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能明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亲民,帮助众生,怎么帮助他们?用孝用慈,这都是性德,教他孝敬,教他慈爱。举用善人,教导不善的人,教和举都是对民众的仁爱心。这些事情,统统都是明德所本具。明德是性德,本性中本有的德能,自性无所不具,含容一切。

临庄、知、仁守、致知、诚意、孝慈、举善皆教不能、亲民,全都是明德里本来具有的,统统是性德,只要我们能证得自性,这些都能够圆满落实。所以,“圣门为治,别无岐路”,这是圣治,圣人治理天下没有别的路径,只是自己明明德,自己明明德了,这些性德统统都能流露出来,自然天下大治。

一人修德天下太平

蕅益大师又讲,“此节三个则字,上节两个则字,皆显示感应不贰之机,全在自己”。又是导归自性,这一节讲到三个则字,“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与前面一章讲的两个则字,“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都是教我们如何治理天下,治理天下跟治理自己不二,“感应不贰之机,全在自己”。怎么治国平天下?就是个感应之理。自己的身修好了,家、国、天下全都修好了,一个则字就讲到因果同时,因和果不爽,没有差错,就是“感应不贰之机”,感应道交。还是从我自己做起,“全在自己”,一个全字,没有外在的,全是自己分内事。这是大师又一次教导我们,从自己做起,我修好了,天下就修好了。圣人千言万语,反复强调说明的,不外乎就是这个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身修好了,一切都好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