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1)(1 / 2)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得民心者自得天下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孔子是鲁国人,也备受国君的尊重。这一段是鲁哀公向孔子请问,“何为,则民服”?“何为”就是何所为之,要怎么做?“则民服”,才能使老百姓对于国君心服口服,进而拥戴国君。

古人讲,国君(政府)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民服非常重要。如果老百姓不服政府,这个政府就岌岌可危,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鲁哀公这是向孔子问政。

鲁哀公为什么会问这个话?这有当时的历史原因。鲁国长期以来是三家执政,三个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把持朝政。国君基本上是名存实亡,所以鲁哀公很不得意,才会问这个话。孔子的回答,讲的是“举错之道”。“孔子对曰”,《朱子集注》里说,“凡君问,皆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朱子对《论语》研究得很细致,一般普通的人问,孔子回答只称“子曰”,如果是国君来问,就会讲“子对曰”,对是对答,这是表示对国君的尊重,也就是孔子的这个回答,是单对国君,是更加恭敬谨慎的回答。“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直和枉是两种人,也可以说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君子正直,小人不正直。

“举直,错诸枉”,东汉经学家包咸的《注解》说,“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错”是通假字,通措,意思是放置、废置。任用人的时候,要举正直的人任职,废置邪枉之人,不用不正直的人。不正直的人称为邪枉,邪就是不正,为什么他不正?因为他的心是自私的,自私就邪了,就不正了,正直的人必定是大公无私。用正直为公的人,舍弃邪曲自私的人来为政,自然人民就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他们的心就服了。反之,“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用邪曲自私的人,舍弃正直为公的大臣,民就受其害,所以不服。当时鲁国的情形正是这样,三家专权,就是什么?“举枉,错诸直”,所以人民百姓不服。可见得孔子当时对鲁哀公的回答是针对时弊,当然这个道理也是贯通古今,在任何时候都适用。这是一种说法。

提拔贤人容忍小人

古注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错诸枉”的“诸”是“之于”的合音,错之于。“举直,错诸枉”,是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枉之人之上,让正直的人掌权,控制住那些邪枉之人,这样民也能服。如果倒过来,自私邪枉之人置于正直之人之上,民就不服了。

所以国君要懂得用人之道,对于君子要提拔,把君子放置在上位,把小人放置在下位,小人在下位就不得为恶,受君子的管制。这种说法比前一种说法要更好一些,这是雪公老人讲的。为什么?没有把小人踢出去,也能容纳小人,只是什么?小人要受君子的掌控,不能乱来,这样就很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