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生下释迦牟尼佛七天之后就死了。在人间看到,这很悲痛,怎么生了这个孩子七天就死了?人间以为她没有福,哪知道她生了佛,是佛母!这个福报太大了,人间没有给她受的福了,她到忉利天上享福,她享天爵了。如果不懂三世因果的道理,我们也想不通。
蕅益大师的注解说,“何日无闻?何日无见?闻见不患不多,患不能阙疑殆、慎言行耳。禄在其中,是点破天爵天禄,乃吾人真受用处。若作有得禄之道解释,陋矣陋矣”。程朱一脉相承,都将这一章《论语》解释为慎言慎行是“得禄之道”,你要得到利禄吗?慎言慎行。这种解释,蕅益大师说很浅陋,“陋矣陋矣”。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蕅益大师说,“何日无闻?何日无见?”闻和见,天天都有,我们每天都有很多见闻,“闻见不患不多”,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怕不多,怕什么?“不能阙疑殆、慎言行耳”。“阙疑殆、慎言行”,是我们的心有疑则不言、心有疑则不做,所做所说都是有把握的,也就是慎言慎行。慎言,包括没有把握的不说,和有把握的要谨慎地说;慎行,包括没把握的不做,和有把握的要谨慎地做。阙疑殆是没把握的,慎言行是有把握的,还要慎。我们的所见所闻,如果都能够用这种原则,就真正是修慎德了。
孔子讲,我们能如此慎言慎行,就能少过失、少后悔,禄在其中。“禄在其中”,点破了天爵天禄。孟子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叫天爵。天爵是因,天禄是果,善因善果,这是“吾人真受用处”。我们修善因得善果,这就是受用,我们就得到利益。我们要不要有心去求利禄?不需要,我们的心不求利禄,而是求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等果报现前了,也就不亦说乎。可是心绝不求果报,心远离名闻利养的果报,而去行善、修德,这才不亦说乎,才是真受用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是自然而然的,何必去求?蕅益大师说,把“禄在其中”解释为得禄之道,是有心求;禄在其中,是无心去求。只是修好因,善果自然,何必去求?所以,“禄在其中矣”,不能解释为我们想要得到禄位的方法,这就浅陋了。
正如古人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什么行好事?因为这是符合性德的;为什么不问前程?因为我们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而生其心”,生什么心?乐善不倦的心,不住于利禄,而修天爵,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儒家的一个说法。
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补注》说,“干禄谓求福也。言是口业,行是身业,慎是意业。身口意三业勤修,外则寡尤,内则寡悔,即是自求多福。故曰:禄在其中”。这个解释很容易懂,把蕅益大师的意思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出来。“子张学干禄”,干禄,简单说就是求福,怎么求?身口意业上去修。慎言是口业,慎行是身业,慎就是我们的意业,意上要谨慎。身口意三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自然少过失、少后悔。过失表现在外面,后悔的意念是在内心,这叫自求多福,所以说禄在其中。自求多福,自己求什么?就求修好身口意三业,多福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多闻多见,而不能阙疑阙殆,随波而流,随风而靡,则灾祸堕落之所由来也,可不慎与”!如果我们所见所闻,言语造作不能谨慎,就会随波逐流,就会随缘去造业。一个不慎的心就是放逸,就是迷惑颠倒。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报,受报就是灾祸,堕落也很容易跟着就来了。懂得因果,怎么能够不谨慎?所以这里强调我们要明信因果,谨慎言行,不可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