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2)(2 / 2)

蕅益大师举了两个禅宗的公案。第一个是“丙丁童子求火”,第二个是“骑牛觅牛”。这两个公案很有意思,我们有必要说一说,我们听的时候,要学着不要知见立知,我们就认认真真地听,不要打妄想,听懂了就懂,听不懂也不要去想它,想它就是知见立知,想出的还是自己的东西,不是真知,那叫强不知以为知。

第一个公案叫“丙丁童子求火”,讲的是中国五代时期,南唐的一位禅师,法眼文益禅师,他是法眼宗的祖师。有一天,法眼禅师问寺院里的当家师,当家师就是监院,监院好比道场里的总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务。道场就像学校,学校里有校长、教务、总务,道场里的教务叫首座,总务叫监院,和尚就是住持,住持和尚是道场的校长,法眼是和尚。这位监院的名字叫则,法眼禅师说,“则监院为何不入室参请”?你怎么不进来参一参?监院法师说,“和尚你不知道,我在青林处有个悟境”。青林是另外一位禅师,监院说自己在那里学得一个妙悟,悟了点什么东西。法眼说,“好,那你说说看,你悟了什么?”监院说,“我向青林禅师请教,如何是佛?”什么是佛?青林回答一句“丙丁童子来求火”。这话富有禅机,我们听懂没有?懂了就懂,没懂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不懂怎么样?可以存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叫疑情,先存着,总有一天我们会突然突破疑情,拨云见日,大彻大悟。

法眼禅师说,“那好!这话讲得好,就怕你领会错了,你来谈谈你怎么理解的?”监院说,“丙丁童子来求火,丙丁是属火,”在天干里面,丙丁属火,“丙丁童子已经有火了,他还来求火,以火求火,说的是我已经是佛了,现在还要去求佛,要去成佛,就这个意思”。我们一般人听到,觉得悟得不错,马鸣菩萨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本来是佛,本来觉悟,现在去求佛,要成佛,本有的本觉当然能恢复;不觉本无,本无的当然可以把它消掉。本无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行。所以我去求佛,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能成佛,说了这话。结果法眼和尚听了之后叹气,说,“你果然理解错了”。监院听了很不服气,“道理讲得这么清楚,怎么会解错了?”他很生气,气呼呼地渡江走了。法眼和尚说,“如果这人回头还有救,他不回头就没救了”。走到中途,监院心想,法眼是一代宗师,大彻大悟的真善知识,他怎么会骗我?他说的话一定有道理,大概是我错了,我还是回去再参,又回到法眼和尚座下去请教。法眼说,“你再来问我,我给你解答。”监院就说,“如何是佛?”他问同一句话,上次问青林禅师,现在又来问法眼禅师,如何是佛?法眼说:“丙丁童子来求火。”回答是一样的。结果这位监院法师言下大悟,开悟了,明心见性。

在那个时代,禅林有五百宗师,佛法大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多,成就的人多,这个法就大兴,在法眼座下开悟的人也不少。这个公案我们听起来好像一头雾水,听不明白,到底他悟了什么?本来讲禅门公案,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能把那里面的境界分析出来,要是分析出来了,就把我们的悟门给堵上了,悟不出来了,这些话我们得自己去悟。悟通了就是自己的境界,悟不通,存疑,有朝一日会再悟。

这是在五代时期,古时候,人的根性好,心清净,容易悟。佛法讲有三个时代,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正法时代以戒律成就,人持戒就能得定开慧;像法时代以禅定成就,他参悟,也能大彻大悟;我们现在属于末法时代,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时代有一万年。佛灭度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了,按中国人的算法是三千多年,所以怎么算现在都是末法。修禅想开悟不容易,这个悟门,可以说早被堵得很难再通了,所以佛教我们净土成就,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到了极乐世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那里开悟。在这个世界,不要妄求开悟了,难。既然如此,那我就把这个境界说出来,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大概也是知见立知,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而已。

监院问如何是佛?什么是佛?青林答一句,“丙丁童子来求火”。监院就想,这是以火求火,我现在是佛,更去求佛,他马上生出这些念头来。本来听到一句话,假如不起念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会说这话吗?他说,“我是佛,现在更去求佛”,这都是多余的话,当下就是佛。这叫什么?知见立知。听到了就听到了,听到之后还去想,把这个道理讲出来,知见立知,这是无明本,这就不是佛了,所以法眼说“你理解错了”。等到第二次则监院再来问,“如何是佛”?法眼回答一样,“丙丁童子来求火”。这个时候,他没有再立知,知见上不立知见了,“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他就证得涅槃了,言下大彻大悟。这是第一个公案。

第二个公案是“骑牛觅牛”,也很有意思,我们简单地说一说。唐朝的长庆大安禅师,他在拜会百丈禅师的时候问:“欲求识佛,何者即是?”我们怎么样去认识佛?百丈回答说:“好像骑牛觅牛。”大安禅师又问了,“那认识佛陀后如何?”百丈禅师回答:“如人骑牛回家。”大安禅师听了之后,大概有悟,就问,“那不知如何保任?”我怎么保持这个境界?百丈禅师说:“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其犯人苗稼。”于是大安禅师听懂了,回头修止,心不再往外驰求,后来他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禅师。

“骑牛觅牛”这个公案,类似前面讲的“丙丁童子来求火”。大安禅师问的话,也跟前面那个监院法师问得差不多,说我怎么样求得识佛,认识佛?百丈禅师讲,这就像骑牛觅牛。这个公案我就不讲解了,大家自己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