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2)(1 / 2)

认识自性转凡成圣

这是孔子对子路点示,直向本体点示,直指自性,让他回归,不要再向外驰求了,让他把狂心歇下来。狂心一歇下来,一回光返照,本体就现出来了,那才能得到真知。

孔子这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里面充满着禅意。孔子是让子路认得自己真知之体,要回头,回光返照自性,认得自己真知之体,就认得自性了,这叫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之后,就发现更无二知,二知是什么?有二肯定有一,无二知说明只有一知。什么是一知?眼前见到的就是,这叫一知。我们不起心不动念,就没有二知。起心动念,就落到第二。圣人的秘诀在哪?保持第一念,不用第二念。永远保持在第一知,没有第二知。就像我们前面举的例子,这本书我一举起来,你就看见了,看见的当下,第一知。你也看得清清楚楚,你也明明白白,那个时候心里还没动念,这个刹那是第一知。很可惜我们不能维持住,马上第二知就起来了,“这是本书,这是《论语》,这是好书,我喜欢它”,妄想分别执著止不住。

《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门里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古人称开慧的《楞严》,读《楞严》能开智慧。蕅益大师引用了这部经的一句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什么叫“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其实这句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只要稍微解释一下,大家就能明了。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迷惑。本来自性是遍照、是觉照,没有丝毫迷惑颠倒。现在我们迷惑了,就是无明,就会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会造业,造业就一定要受报,受报就有苦。凡夫的苦,根本原因就在无明。无明一破,我们就大彻大悟,苦都没有了,我们也不造业了。

无明的根本在哪?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点出来了,“知见立知”。知见,是自性本有的能力,自性本有见闻觉知的功能,这是本来就有的能力。现在我们去运用这个能力,可是一用就用歪了,怎么歪了?知见就好了,我们非得在知见上还立个知,就用歪了。就像这本书,我们一看到,我们就知道了,这是自性的作用现前,这叫第一念。如果我们停留在知见上,不立知,就是圣人。凡人是什么?见到这个东西,马上想到“这是《论语》,是好书”,立知了,一立知,就立刻堕入妄想分别执著,落在妄心里,真心就迷失了,这叫无明。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看到了就看到了,不要再立个什么知见。有知见都是邪知邪见,都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它,保留自己的知见就好,这就是涅槃。涅槃是什么?是梵语,古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叫灭度。灭是灭烦恼,度是度脱苦海到圣人的彼岸。怎么得到涅槃?不是说死了以后才涅槃,当下我们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对一切境界能知、能见,但是不再立什么知见,也就是不动念头,我们就证得涅槃了。所以转凡成圣,不就在这一念之间?凡圣之分,就在于此。

圣人只有知见,没有立知。凡夫有知见,再加个立知,这叫头上安头,多余。本来自己的头已经在脖子上了,还去找个头,再安个头在上面,不就多余吗?《楞严经》的这几句要旨,与孔子点拨子路的点示配合起来看,意味无穷。若不是蕅益大师的开示,我们读《论语》,随口滑过,只停留在很低的一个理解层次上,怎能知道圣人启发弟子,手段原来如此之高明,语言之微妙?圣人道脉之妙,实在妙不可言。

我们要想得到真知,从哪得?就从自己的所知上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在能知与所知相会的时候,不要再立一个什么知,这就是不强不知以为知。如果知见上再立个知,就是强不知以为知,自己已经不知了,还以为知。第一念就是知,舍掉第一念再别去求什么知,那叫多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