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1)(1 /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学之智诚意不欺

这一段是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子路。

“由”是子路的名,子路姓仲,名由,仲由,字子路。“诲”是教诲,“女”通“汝”,就是你的意思,诲女就是教你。“知之”,第一个知是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都是讲知道,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念智,就是智慧。孔子叫着子路的名字,就是着重地提醒他,这个话对他非常重要、非常契机。我们学《论语》最重要的是,要当做是孔子面对面在对我教诲,这样才能够得到受用。

孔子对子路说:“我教你,你能知道吗?”“知之乎”,你能知道吗?你要是知道就说知道,你要是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智者。孔子不是只教子路知识,是教他怎么样得到真知、得到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中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这叫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大学》讲的明德,必须要用真诚的心,不能够自欺欺人,用真诚才能够打开自性的宝藏,才能够让自性智慧流露出来。孔子教子路的是真智慧,圣人重在启发弟子的智慧,对知识都是在其次。

朱子解释说,“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朱子的分析也非常有道理,圣人教学必定是因材施教,子路的个性是好勇,他很勇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以在危险中不畏牺牲。他有义气,很果决,这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有毛病,他很冲动、很好强,过于自信,所以有的时候强不知以为知,他不服输,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戒除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我教你知之之道”。我们如何来求学?如何做君子、做圣人?如何求知?方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己知道的,就承认这是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也坦然地承认,这是我不知道的,不要不好意思、不要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心,本身就是障碍我们的性德的,所以圣人教诫弟子,要戒除这种心态,做一个诚实的人,同时也要谦虚,放下虚荣心,虚荣是学业很大的障碍。

人如果有虚荣,肯定就会强不知以为知,一知半解就冒充自己全知了,那是什么?自欺欺人,自己的德行学问不能长进,把自己封闭在了那个境界上,再不能提升。这样去欺骗人,只能欺骗比自己差的人,比自己愚蠢的人,比自己境界低的人。比自己水平高的,德行学问好的,怎么能够欺骗他?他一眼就把我们看穿了。我们这么好面子、好虚荣,强不知以为知,他只是淡然一笑,也不会揭穿我们,为什么?给我们留面子,我们好面子,所以没必要把面子给撕破。但是他会不会再教我们?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好学的心,没有诚敬的心。古德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没有诚敬的心,我们把所学的,只是来为自己装饰装饰,甚至自己不足之处,还要去掩饰,这哪能进步?而且自己所知的也都是虚浮,不是实学。所以孔子教诫子路,教诫得非常中肯,因为不仅子路有这种毛病,很多人都有。我们读《论语》这一条,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

果然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敬好学,绝不容虚浮之气生起来,彻底断除虚荣之心。那么这里讲“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我们虽然不能够尽知,不是全知全能,但既然我们有所知,当然必定有所不知,这很正常,没有什么觉得不好意思的,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地学习、要求知,连孔子都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说,“圣与仁,则吾岂敢?”“我不敢担当圣人和仁人的名号”,只有圣人才做到尽知,无所不知,我们有所不知,又有什么觉得不好意思的?我们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才会更加努力勤奋地学习,我们的进步才能快,所以我们绝不自欺。不自欺就没有障蔽,蔽是障碍,把自性覆盖住,让自性的性德透不出来。我们能不自欺,自然就不会欺人,我们所知的,就越来越踏实。然后我们在所知的基础上,继续求新知,这对自己的学问,只有益处,没有害处。

我们在已知的基础上,去继续探寻新知,才会得到真知。所以朱子提醒我们,要诚意而不自欺。

回归自性得到真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