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2 / 2)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性”本身当中都是一片和谐。有丝毫对立,就变成偏颇,自己就成为异端了。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我们求学,要懂得圆解,儒释道三家,都是圣人的教诲,都能圆解。清朝雍正皇帝,有一篇“上谕”就讲到,儒释道三家,“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他能圆解。道,是道理,同出于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自性,都是自性自然流露。三家都是圣人所留下来的教诲,它们的道可以并行,不会互相违背。如果我们看到有违背,那是自己的心中有矛盾,不能圆解。所以“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我们为什么说不圆?因为自己对义理没有圆通。儒释道三家,都是使人同归于善而已,没有必要互相毁谤、互相敌对。不仅儒释道三家是圆融互通的,我们的恩师讲,世间传统的这些宗教,都是能互相融通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圆通?因为我们是在手指上,没有到掌心,深入到掌心,深入到根源,“其理一也”,我们就圆了。

蕅益大师注解的《论语》是圆解,比程朱的学说要圆。蕅益大师年轻的时候,也是专攻程朱学说,所以他的知见也不圆,也很偏颇。他十二岁时开始学儒,写下了几十篇“辟佛论”,批判佛教,因为当时知见不圆,到十七岁时,他觉悟了,把这几十篇“辟佛论”都烧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师的《四书解》,应该是他老人家为了弥补过去的过失,生怕后人学了程朱学说之后,也产生偏颇的知见,所以留下这部《四书解》,把圣人的教诲解圆了。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用心。

大师在注解里讲,“端,头绪也。理本不异,但头绪一差,则天地悬隔”。攻乎异端的端,是头绪的意思,头绪很多很多,端是在相状上讲,都不一样,千头万绪。哪个是异端?其实哪个都不是异端,为什么?都是自性所现。“理本不异”,理本是讲本体,本体之理,就是自性之理。自性只有一,不二;有二,就变成异端了。我们想想这个境界,万法圆融,本来不异。不异是讲它的性体、理体,都是自性所现,哪有异?所以千头万绪,宇宙一切万物,一切的想法、说法、做法,无一法离开自性,全是自性所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你找一法给我看看?没有。所以万法互融互摄,我们随拈一法,皆有自性。古人讲,黄花翠竹,都是般若、都是自性,说得有道理。过去祖师考问弟子,“你见性没有?拿来我看看。”随拈一物,这就是。然后祖师点头,给他印证,你开悟了,你见性了。为什么?万法都是自性,自性遍一切处。

所以哪有什么异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个圆,是他的知见圆了,他见了性??,他看一切法无非自性,心中没有异端,外面哪有异端?我们为什么看到有异端?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有分别有执著,一落到分别执著,头绪一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天渊悬隔,一个天一个地。天是圣人,地是凡夫,圣凡分别太悬殊了。圣凡的分别在什么?在迷悟。悟了,法法皆是自性,何有异端可言?迷了,分别执著就产生了,我们看所有的都是异端了。迷失自性,统统都变成了异端,异是什么?跟自性相异,跟自性隔开了。

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一个指点,教我们回归自性。在外面求,求来的都是异端;往内心求,心性上求得的,全是圆融的。到得这般地步,就入“四无碍法界”,《华严经》里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法互摄圆融。这个时候我们看一切宗教,无非都是正道。

这是讲要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的害处太大了,不可不慎。所以学圣,关键是要往内去求,不能向外去“攻乎异端”。这个道理我们要好好参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