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殆”的说法,是朱子在《集注》里讲,“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学而不思则罔”,是学了之后,没有在心地上求解悟,“不求诸心”,不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境界,所以就“昏而无得”,昏昏然,只是记问之学,记得多、看得多、听得多,博闻强记,可是,不是自己的东西,这是“罔”的意思。
“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思而不学”是我们没去落实,没去干,只停留在意识里的“思”,没有真正去落实。学必定包括落实,“学而时习之”,习是落实,学习学习,不习就不叫学,就会“殆”,殆就是“危而不安”,自己的心里不安,总有忧虑、烦恼,甚至有危机感,有恐惧。
《大学》里讲,心里有好乐、有忿懥、有忧虑、有恐惧,心不得其正,心不正则身不修,身不修则家不齐、国不治、天下不能太平,那我们所学的有什么用?帮助不了社会,也帮助不了自己。
朱子引程子的话,“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于《中庸》第十九章,教我们怎么样学。博学,我们要学得广博。广博是什么?我们有好学之心,无论遇到什么境界,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我们都可以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这叫博学。博学还得审问,把义理弄清楚,不明白的要去请问善知识,请问老师、善友。要慎思,慎重地去思维,精思其义,我们才有解悟。解悟后就能明辨,辨明事理,了解一件事的是非善恶,我们就懂得取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做的努力去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笃行,是付诸于我们的行为。这五个方面,有一个方面废弃掉了,就不成为“学”,所以“学”的含义,一定包括自己去力行。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是讲信、解,笃行是去行、证,学习的过程包括“信、解、行、证”,不能只停留在信、解,如果只有信、解,这个学问不是实学,是学儒家的学问,是儒学,搞学术,能成为一个大儒,大儒学家,但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不亦说乎”自己没有,“不亦说乎”要用行去证,笃行才叫学儒,所以朱子讲,“殆”是“危而不安”的意思。
学而兼思闻慧双修
第三种“殆”的说法,是根据王念孙,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进士,也是一个大儒,他有一部著作,叫《读书杂志》,王念孙引《史记·扁鹊传》讲的“拙者疑殆”,“殆”当疑字讲,也就是,思而不学,就会有疑惑,心有疑惑,就定不下来。《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疑,定就没有了,定没有了,后面的静、安、虑、得,都没有了,所以“殆”当疑字讲,雪公也赞成这种说法。实际上,这些古注的见地都很好,我们要从中去圆解经义。
蕅益大师注解说,“学而不思,即有闻无慧;思而不学,即有慧无闻。罔者,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殆者,如增上慢人,堕坑落堑也”,这是点睛之笔。学而不思,是什么意思?有闻无慧,光在学,不断地在吸收,不断地在读圣贤的书,这是闻,多闻,听得多、读得多,但是没去思,没思是没消化,没有转化为自己的营养。虽然吃得饱饱的,撑着了,但没变成自己的营养,营养是什么?慧,智慧没现前。这种学的知识,称为所???障,障碍着我们的自性,反倒无益,还有害。就好像我们吃得撑了,对肠胃、对身体不仅没有好处,还有害处。“思而不学”,倒过来,有慧无闻。这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这叫“世智辨聪”,世间智慧。这个人很聪明、很伶俐,头脑很快、很敏捷,可是他的知见不正,这就是有慧无闻。那是他自己的知见里生出来的,叫邪知邪见,他不是真正学圣贤之道,所以学和思要并重。《弟子规》里讲,“学文”和“力行”要并重,如果“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都错了。学思要并重,思里头肯定有行,我们真正消化了,才能变成自己的行为。
“学而不思则罔”,“罔”,蕅益大师举一个比喻,说得很形象,就好像一个人在数钱、数宝物,这些金银珠宝是谁的?别人的,像一个会计,数的钱,是老板的,他人的宝,不是自己的宝,自己没有半分钱,还是个穷光蛋。这是比喻“学而不思”,我们学到了这些圣贤的经典教诲,是圣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是圣人的宝,不是自己的宝,自己没有内化,没有吸收消化,根本得不到圣人的受用。
“思而不学则殆”,“殆”是什么?增上慢人,堕坑落堑。增上慢就是傲慢,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甚至觉得不用学圣人的东西,我自己的知见已经不错了,不愿意再学了。我们常遇到有些同学,一开始很精进、很努力地听经闻法,学了一段时期,当然进步很大,境界也有很大提升,然后他的增上慢就起来了,不用再学了,学来学去不都是这样吗?好像老师讲的,讲来讲去都是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新颖的,他就不学了、不听了,这属于增上慢。增上慢人就好像堕到坑里,他起不来了。掉落到深渊里,这更可怕。
圣人示现学而知之
为什么孔子、圣人,注重学,因为学很重要。佛法里也讲,多闻有智慧,不是说反对多闻,而是鼓励多闻,鼓励我们学。
孔子最赞叹的学生颜回,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成就?因为他好学。人家问孔子,“你的学生里面,谁最好学?”他说唯有颜回最好学,颜回死了以后,没有人能像颜回那样好学,所以没有人的学问、道德、境界高过颜回了。殆就像堕到深坑里出不来了,这是什么坑?自己知见的那个坑,这个比喻很形象,掉到井里,坐井观天,以为天就这么大,井中之蛙,就是增上慢,傲慢。这是愚蠢的傲慢,他永远出不来,这就是危险,危而不安,那么他必定有疑,对圣人的教诲有疑,对老师的教诲有疑。疑心一起,信心就没有了;信心没有了,好学之心就没有了;好学之心没有了,就只有退步,没有进步,这个可怕!
所以圣人,像孔子,他就给我们示现“学而知之”,其实他哪里是学而知之?他是生而知之,上根之人,但还是示现给我们好学。即使我们真成圣人了,还是应该给大家表演出好学的样子,认真听讲、认真学习,锲而不舍。这是什么?慈悲众生,众生不好学,我们先表演好学,然后教导大家好学。这就是什么?“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自己先做,本来不用学了,不用学也要表演出好学,这是慈悲,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就像孔子一样,表演学而知之,何其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