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不明义理
这是讲为学之道。
“学”是学习,皇侃的注解是“学旧文”,学习古圣先贤的书,这里专指学圣贤之道;也有说泛指学一切学科,也未为不可。“学而不思,则罔”,东汉经学家包咸说,“思”是研究、寻思,“罔”,是“罔然”,就是迷茫;皇侃注解说,“罔”是“诬罔”。包咸注解的“罔然”,是讲我们读书学习,若不去寻思书中的义理,就是“学而不思”,会怎么样呢?“罔然而无所得”,白学了;皇侃注解的“诬罔”,是说我们读圣人的经典,若不能精思其义,以至于不能够落实,甚至行为乖僻,学圣人学得不像,为??么呢?因为不能真正明白圣人的教诲,在表面上学,内心里没改,而别人都知道我们在学圣人,一看自己是这个样子,“哦,原来圣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学也罢”,我们就是以身谤法,诬罔了圣人之道。
这两种说法都很好,我们合起来理解。皇侃的注解是提醒我们,学习圣贤之道,一定要深思、笃行。我们能够深思,解其义了,才能笃行,若不解其义,当然行不出来。我们行不出来,就等于是毁谤圣人,给圣人脸上抹黑,损害了圣贤的形象,让世间不懂的人看到了,“哦,原来圣人就是这个样子的,行了,别学了”。我们现在学儒、学道、学佛的同学,有没有这样子的?有。嘴里都唱着高调,大谈圣贤之道,而行出来的,连一般人都不如,让人怎么能看待古圣先贤的教诲?又怎么能够去学习、去接受?特别是弘扬圣贤教育的人。
尤其我自己,也是这样常常反省自己,人家都知道你在学圣学贤了,你做出什么样子来了?你所作所为代表了圣贤之道,假如是不如法,你还有私心杂念,你还有自私自利,你不能做出温良恭俭让,你还有贪瞋痴慢疑,那自己就好好想想,这个果报不得了,自己等于是以身灭法。
孔子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圣贤之道,要靠人去弘扬。我们的所作所为代表这个道,我们弘的是什么道?人家不是只听我们说得有多好听,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人家是听其言、观其行。我们的所作所为若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那叫骗人、谤法。所以孔子在前面告诉我们,“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做到后再说。
我们自己要认真地学,认真地思维、落实,所谓“闻思修”三慧,闻是我们学到了,学到了要思,思是变成自己的存心,然后去修,修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中,能够运用、发明圣人之道,我们才不会罔然无所得,才不会诬罔圣人之道。这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枉费思虑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三种,都很好。第一种是何晏的《论语集解》里说,“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如果只是思索,没有去学习,不读圣贤书,只凭着自己的知见苦思冥想,最终是无所得。不仅无所得,精神会疲惫,因为思虑过度,中医讲,多思伤脾,脾胃不好,想得太多了。脾胃不好表现在什么?胃口不好,打嗝,胃寒等。
孔子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经验,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说自己曾经一天不吃饭,一个晚上不睡觉,就在那里思索,然后发现思索无益,没有益处,为什么?苦思冥想,怎么都跳不出自己知见的小圈子,这叫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把我们自性性德给障碍住了,所以我们得跳出来,孔子讲“以思无益”,没有用。不但没用,还有害。所以要怎么样?放下自己的知见,不思了,“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贤的教诲,以圣贤人的知见,做自己的知见,这叫学。所以我们要放下自己的知见,去读圣贤书,听圣贤教诲。现代人的文言文基础比较弱,现在读圣贤书就得听讲解,听别人的学习心得,自己才有感悟,要不然就会精神疲惫,这是“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篇”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论语》开篇的第一个字就讲“学”,一个“学”字贯穿着成圣之道。如何成圣人?学,学来的。孔子自己都说,“吾非生而知之”,我不是生来就懂的,要靠什么?“学而知之”。孔子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一个地方如果有十家人,这里面肯定有一个人跟我一样忠信,有我这样的品德,德行的根基有我这样的,但是不如我好学。孔子为什么能成圣人?别人为什么不能成圣人?就是因为孔子好学,不是因为孔子的德行根基比别人厚,忠信、品德比别人强,孔子的话都是讲得实实在在的。忠信、品德如孔子,这是什么?根深,虽然根很深,但是还要加上好学,这值得我们后学深思。
我们的恩师讲,要成圣成贤,我们得三年扎根,十年专修。三年扎什么根?忠信,有孔子那样的忠信,这根就扎好了。但是能不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人?不行,还得加上好学,好学是什么?十年寒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得关起门来去学、去修才能真正成圣人。恩师讲的这个教育观点,原来是出自于圣人的观点。
二〇〇六年底我从大学退休后,一直在摄影棚里讲课,讲到现在将近三年了,讲了近两千个小时,这些儒释道的经典和专题,统统是为了扎根,扎什么根?忠信之根,这是伦理道德的根、因果观念的根,有了根,我们才有忠信。忠信的根扎好之后,加上好学,学习要“贵以专”,我们选择一部经典,儒释道哪一部经典都行,譬如《论语》,我们一门深入,十年扎下去,我们真的学得跟孔子一样,成了现代的孔子。恩师给我的学习方向是讲《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这里面讲到的境界,真是至高无上,我自己也很喜欢,也立定决心一生深入这部经典,一门深入。因为所有的法都是从这个根本出来的,所以它是根本法轮,佛法的十大宗派,大乘八大宗,小乘两个宗,都是从这个根本衍生出来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第一个讲《华严经》,把根本奠定,这是在定中讲的,出定之后,在人间四十九年,那是把这个根本往上延伸,长成了树木,枝干花果。所以,能够在根本上下功夫,我们所有的枝叶花果都通了。学习的关键是放下自己的知见,不要用自己的意思,我们会愈学愈欢喜,怎么会精神疲殆?肯定是“不亦说乎”,法喜充满,一起共学的人,同样得这样的利益。
记问不习危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