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为公小人为私
第十四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在《论语》里,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的有很多章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合起来看,去体会君子之德。有的讲,“周”是公,“比”是私;也有的讲,“周”是义,“比”是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有的讲,“周”是普遍,“比”是偏党。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周”是公,“比”是私。君子大公无私,就是“周而不比”;小人是自私自利,“比而不周”。
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平时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是“周而不比”;小人办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而在平时,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也都是自私自利的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是“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的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也不愿意去想。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所以圣人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不止一个天下,一天下只是一个地球,还是小,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其他世界呢?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圣人的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周到极处了。
君子忠信小人谄谀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的说法,孔安国是西汉的经学家,是孔子的十一世后裔,他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君子忠信,他的内心公正、正直,言而有信,周是忠信的意思。“阿党”,阿是曲媚,阿谀奉承、攀缘巴结,党是结党,这是小人的行为。
雪公又引皇侃在《注疏》里解释孔安国的说法,“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为什么君子能够忠信?因为他的心量广博周遍,心量很大。君子为公,不为私,他就有忠信。如果心中有偏私,心就不正,不正就不能忠。忠,是心上一个中字,心摆在中正的位置上,这叫忠心。为什么会不忠?因为心有私。心不忠,言就不信。“阿党”是“亲狎之法”,小人很喜欢跟人巴结、讨好,见到达官贵人,立刻就起阿谀奉承的心,跟他亲近。“亲狎”,狎也是亲近,这个亲近里,外表没有庄重,内心没有忠信,完全是为了依附权贵,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得到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孔子不齿,谓之为小人。
皇侃又引古注解释“周”和“比”,“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理备”就是能够得到天理,我们的心就正了。天理是什么?知道天下与我本为一体。再广博地说,宇宙万物与我一体,所以谈私没有意义,根本就没有私,无私。“无私故不比”,本来是无私的,本来是一体的,哪有私可言?有你我才有私,有自他分别才有私。本来宇宙是一体,根本分不出自他和你我,本来是无私的,只是我们现在迷了,迷了之后,产生了一个妄想,把一体的境界一分为二,这是我、那是他。产生了这种分别,然后再执著自己,自私自利的心就产生了,这叫我执。执著我就肯定有执著人,没有我执了,哪有人?人我本来不二。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大公无私了,不是说勉强而为之。只要觉悟,立刻就能放下私心,立刻就能成为君子,我们就周而不比了。
君子觉悟小人迷惑
所以转凡成圣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总在觉与迷之不同。
其实圣凡哪有什么不一样?圣人和凡夫,都是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吃饭、睡觉、工作,唯一的不同就是圣人觉了,凡夫迷了。
圣人觉什么?觉悟了天理、真理,原来宇宙与我不二,所以自然周而不比,这是性德的流露。小人迷了,以为有我、有他,所以执我、排他,比而不周??他就造业,造了业,就有苦报,正如《论语》讲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长戚戚是心中充满了患得患失,常存着疑惑、忧虑、恐惧;君子的胸怀坦荡,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的心中没有疑惑、没有忧虑、没有恐惧,坦坦荡荡,这就叫“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所以觉和迷就把圣凡分出来了,他们的受用有天渊之别,所以小人很可怜。
我们一定要懂得道理。不学圣教,不懂这些道理,或者学了之后又把它忘了,那君子的受用就会立刻失掉,马上就堕到小人的层面去了。
君子小人存心不同
雪公又引刘宝楠先生的话,“阿党与忠信相反,正君子小人性情之异”。“阿党”和“忠信”是讲的存心不同,小人存的是谄媚、巴结、阿党的心,阿党是阿谀奉承、结党营私;忠信是君子的存心。存心不同,性情就不同。君子的性情坦荡荡,待人温和、存心善良、持身节俭、待人恭敬、遇事礼让,所谓温良恭俭让;小人的性情暴戾,性格不温和,急躁,容易冲动,心里不善,充满了私心,所以急于获得成果,性情急躁,对人不恭敬,没有礼貌,他忘了礼貌,为什么忘了?因为心里存有私虑、私念,私心杂念,所以忘了礼。小人的用度没有节俭,奢侈、浪费;与人相处,好争利,不能礼让、不能谦让、不能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