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圣人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的性情之别。我们学习的关键不是拿《论语》里的这些话去量度别人,这不是圣人的本意,圣人是让我们回头反求诸己,想自己是不是小人。怎么看?就从这些地方看,看自己的存心、看自己的性情、看自己的行为。如果有问题,赶紧改,把小人的这些东西放下了,我们就成了君子。
朱子解释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普遍”是讲君子的心量,大公无私,没有小我,这叫周;“偏党”,偏是偏私,小人有偏私就一定会结党,谁能投其所好,他就跟谁结党,这叫比。“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周和比,都是跟人交往的时候,心存的意念,如果从表面上看,可能君子和小人的行为都差不多,与人亲近的时候,都能厚待别人,可是存心就截然相反。君子是周,周是公心,公是平等的,他对任何人都厚待、恭敬。小人是比,比是私心,私是有分别、不平等,你是一个权贵,他就对你厚待、对你恭敬;你是一个贫贱的人,没地位,他看不起你。所以君子和小人之所为,所为是讲他们的用心不一样,如阴阳昼夜之相反,这个相反的分水岭,就在于这一念公与私之不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子与小人,区别唯在这一点存心处。
“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其取舍之几也”。圣人,具体而言是指孔子,在《论语》里,孔子讲君子与小人,常常做对比,这里举出三种:“周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骄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我们从这些方面去体会君子与小人之不同。
“周比”就是公心与私心,虽然古注有三种不同说法,其实它们都是相通的,都讲公和私。
“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和谐,同是相同,君子只需要和谐,他不要求每个人都一样。譬如一家人,先生主外,男主外;太太主内,女主内。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就不同,可是也能和。君子有包容心,能够包容不同类型的人。如果非要相同,那肯定不和,小人就是同而不和。
现在我们希望宗教和谐。我们国家承认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五大宗教的经典、教义、宗教仪式,各方面都不一样,但是能不能和谐?能和谐。只要大家能相互包容,共同为辅助社会和谐发展而努力,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就能和谐,不是一定要什么都一样。每个宗教对其他宗教都要尊重,因为每个宗教里都有好东西,我们仔细看它们的教义,其实在义理上,它们都是相通的,只是说法不同。说法不同,是因为宗教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人民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还有历史的原因,所以产生的宗教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是教育,社会教育,都教人断恶修善。
我们的恩师在一次宗教论坛上跟大家分享,他说,假如用一只手的五个指头来代表五个宗教,在指头上看每个宗教都不一样,拇指是拇指,食指是食指,它们的长短不一样,肥瘦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这是表面上的不同,可是我们从教义往下探索,一直去深入,一直到掌心,发现原来是同一个手掌。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不同的部分,要深入到这个根,大家的根是相同的。根是什么?儒家讲的性,天命之谓性的性;道家讲的道;佛家讲的真如;基督教讲的神、上帝;伊斯兰教讲的阿拉、真主,说法不一样,意义、意思都一样。所以我们要做君子,和而不同,不能够搞统一化,大家都得信我这个宗教,其他宗教都是邪教。如果这么说,就是自赞毁他,那一定不和谐,会搞得社会大乱。就好像五个指头,本来就是不一样长短,你能说我要同,我要把它们全部都切得整整齐齐的吗?
骄和泰,骄是骄慢,泰是舒坦的样子。“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有谨慎的时候,也有放松的时候,放松的时候他不会骄慢、不会放逸,不会看不起人,依然是很和乐、谦和的样子。小人反过来,他的心里很骄慢,看不起人,遇到情形就很紧张,不能放松,骄而不泰。
这都是让我们去思维君子与小人之德,然后就有取舍了。我们识别了两者之不同,就知道怎么取舍,怎样去学做君子。这就是学儒,首先我们得把自己从小人变成君子,不能甘心当小人。当上君子之后,再往上把自己变成圣人。
生法无缘三种慈悲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引用了佛法的义理来诠释,他说“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
生缘、法缘、无缘,就是《大智度论》里讲的三种慈悲,众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什么叫众生缘慈?慈是慈悲,慈悲是爱心。佛法里不用爱心,用慈悲,这是避免了情在里面,爱心里面有感情,慈悲里面只有智慧,不用感情。众生缘慈是缘众生的相而起的慈悲,譬如《弟子规》讲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孟子·梁惠王上》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一切人看做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儿女,这有相,我们生起这种慈悲,这是众生缘慈,很难得了。这种存心,是世间圣贤的存心,泛爱众。如果是小人,他不会爱众,他只爱自己亲近、喜爱的人。
法缘慈,法是真理,认识了真理,知道一切相本空。众生是五阴假合的现象,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当体即空,只是众生不觉悟,产生了虚妄的分别执著,迷惑了,造业,造业了受报,所以圣人看到,怜悯他,令他能够离苦得乐,这是基于法缘慈,依法而起的慈念。
无缘慈,所谓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的慈悲。圣人是心无所住,不住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过去、现在、未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他不住,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心无所缘。在无缘的心中,生起悯念众生之苦的慈悲,所谓无住生心。因为众生不知诸法实相,不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虚妄造业,造业了必定受果报,很可怜。圣者慈悯众生,要来救度,令众生也懂得诸法实相,生起菩提智慧,就能离开痛苦,离苦得乐。
这三种慈悲叫“周”,不仅心量广大,还要有认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
“爱见之慈”,有情爱的知见,这种所谓的慈悲,是爱缘慈悲,就像父母爱儿女,这是爱产生的慈悲,是有条件的。因为他是你的儿女,你才爱他,不是你的儿女,你就不爱他,这是产生于爱见当中的慈悲,这是小的,叫“比”。
所以学圣学贤要拓开我们的心量,不能有爱憎之心,不要有分别之心,一切众生我们都能爱,至少要做到众生缘慈。当我们有般若智慧了,视一切法空,就有了法缘慈。再到心无所住而生大悲之心,我们就是无缘大慈,那就真正成了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