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的注解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乾坤太极,皆器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无非器也。况瑚琏斗筲,而非器哉。李卓吾云:下学而上达,便是不器。此言得之”。蕅益大师说,形而上的叫道,大道无形。道可道非常道,说不出、看不见、摸不着,想也想不到,道超乎了我们的眼见、耳闻、言语、思想,叫形而上。君子所求的是道,道得到了,自然德具足。道无形,德有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德,都是道的形象化。
所谓用,大用无方,用无不周,所以君子不器。器是形而下,有形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实际上,德以下都叫器,因为它有相,有特定的用途,乃至“乾坤太极”,这是大的方面,都是器。乾坤是讲宇宙,乾坤是相,它是物质。太极是讲宇宙的缘起、起源,现代的天文学家讲宇宙是大爆炸而来,大爆炸之前是一个原点,这个原点非常非常渺小,直径是十的负三十三次方厘米,真是太小了。
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拔一根头发,假如这根头发的直径是零点零一毫米,宇宙最初的那个原点,能在这根头发的直径上排列多少个?一百万亿亿亿个,三个亿,能排这么多个原点。所以,宇宙最初的状态是多么的微细,这是太极,瞬间爆炸,逐步形成现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中国古人讲,“盘古开天辟地”,这是讲宇宙的缘起,这是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大概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大爆炸。
这些都属于形而下,都是器,都是相。我们能够观察、思维到的,说得出来的,都称为器,非常广泛。不仅眼前所见所闻的叫器,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是我们的观念,观念还是器,“无非器也”。见仁见智都是我们的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观念是见,真正的道是离相离见,不能用语言去说,不能用思维去想,叫离言绝虑。离开言语,断掉思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得到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才有见道的机会。
蕅益大师讲的器,范围太广了,君子不器的意思太深了,非到离言绝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那个时刻,才能够离开所有的器,就是离相、离见了。《金刚经》里讲,“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就是离相。《金刚经》的上半部教我们离相,离相之后还有见,见也得离,所以下半部教我们离见,“离我见,离人见,离众生见,离寿者见”,我们才能大彻大悟,证得道了。道即是法身、法性。君子不器的理论境界太深太广了,如果不是蕅益大师这样的解释,我们真的把它看浅了,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见,都属于器,“况瑚琏斗筲,而非器哉”,这些就更不用说了,肯定都是器。
瑚琏,出自于《论语》。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子贡问老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子曰:汝器也”,孔子说,“你就是一个器”。在孔子眼中,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因为君子不器。子贡可能有点不服,“何器也?”“我是什么器?”“曰:瑚琏也”,孔子告诉他,“你是瑚琏”。什么是瑚琏?瑚琏是过去宗庙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祭祀用的器皿是很洁净、很贵重的,这是孔子给他说真话。虽然子贡是器,可是也是很贵重的器,他的用是很高的,很有作用。子贡确实是这样的人,子贡是孔门四科里言语最好的,他是外交家,辩才无碍,能够说动诸侯停止战争,可是在孔子眼里还是个器,所以圣人的标准非常高。为什么子贡是器?他没证得道,还是形而下。
斗筲这个器就比较浅陋了,也是子贡问孔子,“什么叫士人?”孔子讲,“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样的人称为士,标准很高。子贡又问,“再其次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这个人很孝悌,大家都称赞他,也称为士。子贡可能觉得这也挺难做到,“敢问其次”,再往下一等呢?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个人很诚信,行为很果决,但是他的心量不够大,还是属于小人。小人不是贬义词,是指心量狭小,只能想到一身、一家,或者一国,心量不大,只有心怀天下、心装万世的人,才叫大人,也能称为士人。
子贡继续问,“现在的从政者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这种人谈不上。斗筲是什么?都是容器,斗是用来称量的,容量很小的器皿;筲的容量也很少。这是指什么?器识浅陋的人,何足算也,谈不上。孔子对当时的那些士大夫,朝廷官员看不上。这种器是什么?斗筲之器,小器量,统统都是器。唯有证得道,才叫不器。
蕅益大师引李卓吾的话,李卓吾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号温陵居士,李卓吾说,“下学而上达,便是不器”。我们求学,要先从基础学起,从形而下学起,因为形而上很难下手,我们无从下手,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下手?只有上上根人能下手。《圆觉经》里讲“知幻即觉”,我们立刻就觉悟,立刻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证道了,那是上上根人。但是一般人要先学下学,从形而下入手,从这个门进入,然后锲而不舍,一直通到上面,证得自性,叫上达,那才叫不器。
蕅益大师讲“此言得之”,说李卓吾真正明白了君子不器的意思。可见得,圣学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我们不可以得少为足,要锲而不舍,直至证得自性,那才叫圆满。下手处就是下学,我们要从学《弟子规》开始,这是最好的入手处。《弟子规》学通了,也能通到自性,这叫下学上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