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2)(1 / 2)

譬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就做到了,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他不是正室所生,他不是太子。汉文帝生性纯孝,他孝养母亲尽心尽力,这种孝德令大家都很感佩。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氏家族被推翻之后,大臣们想来想去,想到汉文帝,就把他请到皇宫里,让他继位,这是他的德行招感。

汉文帝当了皇帝后,对母亲的孝心没有丝毫改变,还是纯孝,他的母亲是薄太后,他做了皇帝,当然先把母亲立作太后。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一病就三年不起,汉文帝天天在床前侍候,煎好的药他自己先尝一尝,看看是冷了、热了、苦不苦,有没有到火候?再给母亲喝。

一代帝王在母亲床前衣不解带,随时听候呼唤。薄太后看到儿子一天天消瘦,于心不忍,跟他讲,“宫里这么多人服侍我,你就不用亲自来了”。结果汉文帝跪在母亲面前说,“孩儿如果现在不能好好地奉养你,就怕将来没有机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他这样孝顺母亲,三年不容易,这种孝德感动了朝野,百官没有不敬服的。这就是有德此有人,他真正有这样的德行,大家都能归顺他,都能效法他孝敬父母。孝心产生之后,为国家朝廷服务,就有忠心,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所以帝王以孝治天下,不用很费力气,自己行得正,“己身正,不令而从”,大家都敬服,都会尽心尽力地为这位帝王服务。

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当时的局面是“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一个农民耕作,十个人都吃他的,这是什么?农民遭受严重的剥削,社会风气非常不好,社会矛盾很深。怎样来发展经济?这是摆在汉文帝面前的难题。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治国方针,以“安民为本”,让民众得到安宁,首先得要身安,然后才能心安。

汉文帝采取了多种治国的措施。他减轻赋税,把农民耕田缴的田税,减了一半,使得农民的压力大大减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减轻徭役,原来壮年男子每年都要服徭役,汉文帝改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另外,他还鼓励开发矿产资源、渔盐资源,促进副业生产,促进商贸。汉文帝自己躬修节俭,把自己的生活用度降到最低的程度。他在位二十三年,车骑服御,这些物资没有增添过。而且下诏所有的郡国,就是附属国,也禁止贡献奇珍异宝。文帝平时只穿戴粗糙的衣服,给自己预修的陵墓也非常简单。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文帝是难得的一生注重简朴的皇帝。

文帝能以孝心安亲,就能以孝心安民,这就是以孝治天下。他用的心,是一个心,如何对母亲,就如何对百姓,《孝经》里讲,“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文帝养成了尽心尽力奉养母亲的爱心和敬心,再用同样的心对待万民,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来教化百姓。教化重在身教,其次才是言教。“刑于四海”,为四海万民做一个模型典范,大家都效仿他,也孝敬父母,社会就和谐了,正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我们希望人民百姓能相亲相爱,社会和谐,怎么做?教民以孝,这叫无为而治。

孔子讲“为政以德”,用德来修身,从而带动整个国家都修德行孝,天下大治。汉文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所谓“文景之治”,这里的“文”就是指文帝,这是讲汉文帝的功业。

所以君子不器,大事、小事都能做得好。“亲有疾,药先尝”,这是小事,谁都会做,尝药谁不会?但是汉文帝??尽心尽力地做,他是发自真诚的孝心。小事他做得好,做得圆满,用同样的心做大事,也是圆满,大事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件事情,不是四件事情,四而一,一而四。我们的身修好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都太平了。

君子之学,是通心性的学问。君子只是修身而已,身修圆满了,家、国、天下都和谐了。现在我们提倡和谐世界,从哪做起?从我做起,君子之学,但反求诸己。自己的身修好了,这是不器,就能有各种各样的才艺。才艺哪来的?都是从德而生成的。

下学上达大用不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