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 (1)(1 / 2)

【子曰。君子不器。】

性德圆满才艺无穷

朱子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器”,就是我们使用的这些器皿、器具,一个器具只有一个用途,不能多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所谓一器一用,不能互相融通。譬如,饭碗不能当饭锅,饭碗是盛饭的,饭锅是煮饭的,饭锅也不能当饭碗,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不能相通。

孔子用“器”做比喻,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会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成德之士”就是君子,君子已经成就了德行学问,他能够“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也就是他证得体了,究竟地来讲,用蕅益大师的话来说,他已经证得自性,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他证得了不变之体,就是心性。“具”是圆满,证得心性,已经圆满了。所以他的用,用途、作用,周遍法界,遍一切处,在任何的条件下、任何的环境中,都能够有妙用,这就是不变随缘,证得不变之体,就有随缘的妙用。他不是只有一才一艺,只有一种才华、一种技艺,他的才华、技艺无有穷尽。这些才华技艺,全是性德流露。证得自性之体,性德圆满现前,这叫大用无方。

雪公行谊大用无方

雪公老人的《讲要》里,有一段话非常好,他说,“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以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我们认为,这也是雪公自己力行圣道的心得,如果不是真力行,讲不出来。

雪公老人,李炳南老先生,我们恩师的老师,他做到了君子不器。他学儒,通儒;学佛,通佛;学诗,诗也写得特别好;他的毛笔字书法,相当有功力;他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医术很高明,真是样样都通。我们不能单说他是学儒的,也不能单说他是学佛的,也不能单说他是中医,也不能单说他是诗人,不能用一种功用来说明他。他不是一个器具那样,只有一种功用,他做什么都通,都做到最优秀,这是君子的真实学问。有大事来的时候,他就能做大事;做小事时,他也能把小事做得很好。

李炳老在过去建立了台中莲社,教化学佛弟子。他办了大专佛学讲座,自己是大学的教授,又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奉祀官府,是国家办的弘扬儒学的机构,当时是孔子的第七十八代传人孔德成先生做的领导,李炳老是主任秘书。同时他还办慈善医院、幼儿园,办了很多大事,都做得很好。李炳老还培养讲经说法的儒学、佛学人才,那是人才济济,我们的恩师就是他的高足,还有徐醒民老师、周家麟老师,都是儒门的大德,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李炳老做小事也做得很好。我曾经到台中,参拜他老人家过去的住处,在台中莲社有一个纪念馆,展览了他生前用过的衣物,发现他的那些内衣、袜子,都打了很多补丁,那些补丁都补得特别好,穿在里面,外面看不出来。我们能想象出来,他当时多么的节俭,真是惜福!他自己补,补袜子都补得方方正正,做得非常好,就是做小事,也做得优秀。

李炳老住的小房间,我也去瞻仰过,要上一段楼梯,很小的一个空间,是在台中莲社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椅子、一盏台灯,非常简单的生活。李炳老有一首诗说,“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身”,这是用蜡烛来自喻,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众生,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圣贤教育的事业。这首诗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凡是有利于大众的事情,他都做,印经典、教课、弘法、为人看病,他皆可为之,而且样样都精通,所以他当时非常忙,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日中一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