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1 / 2)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一章是孔子评论他的弟子颜回。

朱子说,“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回”是他的名,字子渊,所以有时候也称颜渊,或者颜子渊。这是孔子最欣赏、最喜爱的弟子,他的德行最高,这一段是孔子赞叹他。

颜回听教顺受无碍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与颜回谈话的时候,谈了一整天,颜回都“不违如愚”。“不违”是毫无阻碍的意思,朱子讲,“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这个学生非常老实听话,老师教什么,没有任何的违逆,全盘接受。他只听受而没有问难,不会拿一些话来反驳,或者故意提出问题去刁难老师,考考老师,他没有那种心,完全是顺受,顺畅无碍。表面上看,从早到晚老师给他讲什么,他只是点头听受,不问一句话,好像一个愚人,实际上大智若愚。

西汉孔安国先生的批注说,“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他没有那些奇怪的问题。我过去在大学里教课,在美国、澳洲,都是教西方学生,常常有很多学生提出很多怪问题,这是什么?他妄想多。老师讲的还没理解消化,他就想出另外的意思,去问老师,跟颜回就不一样。颜回对孔子的话,“默而识之”,“默”是沉默,他不讲话,“识之”是记在心里,完全接受,自己去消化吸收,看起来像愚人,实际上他不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朱子解释,私是“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燕居是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在私下里,比如他回家了,或者是没有向老师请问学习,跟同参、学友们讨论时,孔子在旁边观察颜回的言谈,发现他能够“亦足以发”,“发,谓发明所言之理”,他能把孔子讲的教诲、义理发明出来、发挥出来。

譬如有同学来请教他,他的回答完全是运用老师讲的道理,证明他听懂了,消化了,变成了自己的观念。所以孔子看出来,颜回并不愚,他是大智。其他的弟子听老师讲课,都有很多问题提出来,只有颜回没有问题。

当然如果真有问题是应该提出来,也不能憋在心里,自己胡思乱想也想不通。

颜回的水准高就高在他一听就懂,所以他没有什么问题,都听懂了。听懂了就能去做,正是“学而时习之”,因此他“不亦说乎”,他不改其乐。颜回何以能够一听就懂?秘诀在哪?在专注。他听讲的时候思想不开小差,集中精神,全神贯注,没打一个妄念,心很清净。心清净,就非常容易理解老师讲的教诲;心不清净,老师讲得再明白也听不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