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2 / 2)

子游问孝,孔子着重在敬父母;子夏问孝,着重在爱父母,可见得孝道包括爱和敬两个层面。事亲与事师稍有区别,事师着重在敬,当然也有爱,古人讲师生如父子,但是这个亲爱没有父子之间的亲爱分量大。所以在父母死后,儿女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死了以后,弟子还是要守丧三年,但是可以不穿孝服,叫心丧三年,有这么一点区别。孔子提醒子夏,要加强对父母的爱心;孔子提醒子游,要加强对父母的敬心。每个人他的毛病不一样,所以老师的侧重点就不一样。

诸子问孝随类而解

朱子引程子的话,“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为政篇”里第五到第八章,这四章都是讲孝道,程子这里给我们做总结说,孟懿子问孝,夫子着重在礼,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能违礼,无违。告诉孟懿子,同时又告诉樊迟,当然也就是告诉大众,这个话可以跟大众来讲,让大家一定要遵礼而行,以礼事亲,这是有普遍意义的。

“孟武伯问孝”,这是孟懿子的儿子来问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讲了个忧。父母都忧虑儿女,真正的孝子不能让父母忧虑,除了自己有病这一桩事情以外,其他都不能,没有理由让父母为我们担忧。为什么对他讲这个话?因为孟武伯这个人多可忧之事,他是个纵绔子弟,骄奢淫逸,德行不怎么样,所以孔子跟他讲这个话。孟武伯是当时三大贵族首领之一,他的表现直接影响到鲁国,所以孔子委婉地提醒他,要好好修德,对得起父母。

子游请教孔子如何行孝,孔子告诉他敬,尊敬父母。子游也算一个孝子,他能养父母之身,他做得不错,在物质方面对父母供养得很好,可是在供养中,少了一点敬意。在现在社会有很多这样的人,特别是有经济能力、有地位的,他有能力供养父母,常常拿钱给父母,自自然然生了一种傲慢的心,觉得自己能养父母,了不起了,赛过很多人,父母现在靠我吃饭了,对父母的敬意少了。要知道,养父母是应该的,即使我们终生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能报万一。给点钱,供养父母衣食,算得了什么?所以一定要事亲以敬。

子夏也能够养父母之身,服劳奉养。大概他的心比较耿直,待人处事接物直来直去,有时候缺乏和谐的气氛。也许是从小到大跟父母在一起,少了一些温润和悦的颜色,所以孔子点他“色难”,要他注重在深爱婉容、和颜悦色上面。

每个发问的人,他的资质、德行有高下不同,“所失”是他的毛病、缺点也不同,孔子是因材施教,虽然回答的不一样,但是其理一也,道理都是一样的。每一句话都涵盖了其他三句话,这四章是一而四,四而一,只是侧重点不同,但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像一座山峰,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山峰,样子不一样,说出来的就不同,但是讲的都是同一件事。同样这四章都是讲孝道,是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如何去行孝。

我们学《论语》,能够这样圆融地去学习,得的益处就大,不能够只停留在文字上。如果只从文字上去理解,把这四章分割开来,孝道就不一样,那到底怎样去行孝,自己都闹糊涂了。这四章,统统都是讲同一个孝道的道理,我们都要去力行。真正有孝心了,这四章所讲的道理,讲的事相我们统统都能做到。

孝道根源在于心地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解释“色难”说,“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独在事也”,这是画龙点睛之话。孝的根源在心,有其心就有其色,因为他对父母有深爱之心,所以能和颜悦色事亲。

孝重在心地,这是讲存心,有这个心必有其事,哪些事?这四章都是讲孝的不同的事,心是一样。事上讲,是无量无边,在不同的情况、条件下,都有不同的表现,这叫随缘,缘是条件,不同的条件下,它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同一个心体。蕅益大师鼓励我们证得这个心体。

所以学圣贤,关键学圣贤的存心,不是在事相上装模作样地学。《弟子规》里讲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统统都是讲事,如果真正有真诚孝心,这些事统统都做到了。

假如我们这个孝心迷失了,现在要回归到这个孝心上来,怎么做?从事相上入手,比较容易。只有上上根人,直接是从心地上转,上根人也能转过来。一般普通人,中下根人,非得从事相上去转,所以《弟子规》就非常重要。我们的恩师常说,《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四书、五经、十三经,如何落实?就在《弟子规》上落实。《论语》,是教我们存心,存孝心,把孝心落实,怎么落实?《弟子规》里讲的就是。看我们有没有孝心,就从《弟子规》来看,拿这个做标准,就能衡量出我们的孝心如何。所以《弟子规》是入圣的第一阶梯,是基础。

学《弟子规》,我们一开始是要从事相上,一点一点学。学到一定程度,要懂得悟入,悟入心体。圣人不是只教我们停留在事相上,要真正从事相来修得这个真心。譬如“出必告,反必面”,出门前先向父母鞠一躬,告诉爸爸妈妈:我先走了,我要去哪里;回到家中必须跟爸爸妈妈打招呼,行个礼。这是事相,存心是什么?对父母的尊敬,心里老念着父母。果然练成了这个真心,心里真的老存着父母,对父母由衷地尊敬,这些事情没人教你,你都会了,为什么?这叫性德自然流露。

从这里我们去体会,我们怎样把《论语》和《弟子规》结合在一起学。《弟子规》多讲事相,《论语》多讲存心,它们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用《弟子规》检验我们的《论语》到底学得怎么样,而又用《论语》去提升我们学《弟子规》的境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