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孝以礼父慈有节
朱子又引胡寅先生的话,“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逾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胡寅先生说,世俗人事奉父母,只停留在能养他的身体,养其口体而已,对父母没有礼敬。譬如跟父母很亲近,就容易生起慢心,因为太亲近了,也就没有讲求规矩。父母也溺爱自己的儿女,也就没有要求儿女去依礼而行,这种爱就流于不敬。这个爱的心是好的,可是一定要有礼敬,不可以变成溺爱,变成“狎恩恃爱”,随便了,父母跟儿女没有长幼尊卑的分别了。譬如,父母陪孩子玩,成天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肩膀上,骑在父母的头上,这是一种爱的交流,但是老这样做,就会让孩子慢慢地对父母没有了恭敬心,这可不是小的过失。
父母有爱的一面,也有尊的一面,他是要被儿女尊贵的,也就是儿女要尊敬父母,所以父母的角色要做到君亲师三种角色。君是领导,作之君,做儿女的领导,下属见领导,都得恭敬、都得行礼;作之亲是爱儿女,这是父母的角色,父母真是爱儿女的;作之师,做儿女的老师,教他。所以父母教儿女如何行孝,要扮演好君亲师的角色。在儿女的心目中,也应该把父母看成是君亲师,不能只有亲这一面,还要有君、师这两面。尊敬领导,这是君的意思;关爱父母,这是亲;向父母学习,把父母看成老师,孝道才能完全立得起来。为什么现在社会,孩子小的时候跟父母关系还挺融洽,互相都能够关爱,但是长大了,儿女就不理父母,看不起父母了呢?因为小的时候这个根没立好,爱变成什么?随便了,没有规矩,流于不敬。
子游是孔门的高足,高徒,非常有成就的弟子,他未必不懂这个道理,孔子给他点示出来,不只是给他讲而已,更重要的是向世人说明这个道理。当然也很有可能,子游对父母也很尽孝,但是缺乏一些恭敬心,才引发孔子这样因材施教的回答。
圣人的教化,绝对是可以流传万世。圣人唯恐父母和儿女的这种爱过分之后,超过了规矩、超过了限度,随便了,敬就没有了,那么父母对儿女不能称之为慈,儿女对父母也不能称之为孝了,因此一定要用礼来规范它。所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非常重要,用礼作为节度,这是深刻地警醒世人。
孝亲养志真正有敬
蕅益大师的《注解》里讲,“以犬马养,但养口体,能养志者,乃名为敬”,这是第二种说法,把犬马跟父母连在一起讲。养父母跟养犬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敬。养犬马是养其口体,给它喂吃的,养它的身体,我们对父母的养,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孝有三个层次,所谓“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其口体是养身而已,这不能叫孝,一定是养其心、养其志都做到了,才称为孝。因为养心和养志里有真正的敬,蕅益大师说,能养志,真称为敬。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做到了,才叫尊敬父母。如果父母的希望不能做到,即使对他们的身体奉养再好,这是敬没做到,还是不孝,因此孝重在养志。
蕅益大师出家为僧,从事佛陀教育事业,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大师自己真正成圣成贤,圆满地实现了父母的希望、志向,这是大孝、至孝。我们的恩师亦复如是,他这一生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养其身没有做到,可是恩师自己真正深入圣贤教育,一生讲学不断,五十年来觉悟了不知多少人,这是荷担圣贤家业,行大孝。
我们看到先贤、恩师的行谊,也非常向往,愿效法之。我的父母都健在,我是独生子,还算比较幸运,完成学业很顺利,二十六岁获得博士学位,这是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我能达到。
我母亲希望我做一个教授,因为她的父亲(我的外公)是教授,她希望我能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重复这样的事业,从事教育的工作。我在美国大学任教授,在澳洲大学任教授,也是实现父母的心志。我在大学原来是教金融的,后来逐渐感觉到,最能够帮助社会、挽救世道人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工作,是从事中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于是我就把自己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辞掉,一心跟师长学习传统文化,这里面有圣贤的无量智慧。
英国的汤恩比教授,近代伟大的历史哲学家,他曾经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靠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这是一个有真知灼见的英国人。我们作为中国人,很幸运,可以直接地去承传老祖宗的教诲,我们的语言没有障碍。这么好的宝,我们要是没有得到,真是可惜。
所以自己发了一个心、立了一个志,效法古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论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放下了工作,自然没有收入,但是只要我们是做对人类、对社会最有意义的工作,无怨无悔!非常难得的是,我的父母都支持我,他们也跟我同一个志向。我这一生,就一心一意地走学圣学贤的道路。自己深入学习,每天在摄影棚里讲课,在网络上分享学习心得,自利利他,养父母之志。
“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父母,为人民服务,这是大孝;能孝敬一切万世父母,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这是至孝”。这是我母亲对我的鼓励,她说“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