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2)(2 / 2)

克己复礼是孔子教诲颜子的,颜回向孔子请问,仁是什么含义?孔子回答“克己复礼”四个字,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是格物。复礼的复是恢复、回归,恢复礼、回归礼,孔子用“复”字,就把意思透出来了,礼本来具足,本性中本有,不是外面学来的。我们恢复它就行了,不是增加一点什么,恢复就行,这叫复礼。怎么复礼?克己就能复礼。礼为什么不能彰显出来?因为有烦恼、有习气、有,这些东西隔着、挡着、障着,现在把它们克服掉、去掉,就是格物致知,格掉这些物欲、烦恼,我们就能恢复本有的良知、恢复本有的礼,这时候方能以礼事亲。

我们孝敬父母,要做到无违。蕅益大师讲违礼,是违背自性,无违是顺应自性、回归自性,我们才真正克己复礼,这时候我们孝顺父母,就没有任何过失,我们的孝道才能圆满,违礼就不孝。若不是真正成圣成贤,礼就有欠缺,我们的自性就不能圆满地显露,性德也是明德就不能圆满地恢复,还是非孝。《孝经》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终是终极,最。立身行道,是我们要成圣成贤,扬名于后世,成圣成贤自然能扬名后世。扬名于后世,不是今世,如果有心想这一生扬名,想出名,这是名闻利养之心,名利心,怎么能成圣成贤?这是物欲,我们要把它格掉。

孔子,他不是希望自己成名,一心只是想推行圣贤之道,他扬名于后世。到了汉朝,汉武帝重用董仲舒,董仲舒推荐儒家学派,这时孔子才被尊为至圣先师,大家都向他学习,扬名于后世,这是真正显耀自己的父母。我们讲到孔子,就想到孔母是圣母,孔父是圣父,孔子的后裔都沾了孔子的光,历代帝王没有不尊重孔家的。所以要从无违开始,以礼规范自己,一点一点地恢复自己的本性性德,最终成大圣,孝道就圆满了。

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补注》说,“一部孝经,三言尽之”,把孔子讲的话和《孝经》联系在一起。三言就是三句话,哪三句?“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实一部《孝经》,这三句话就全概括尽了。蕅益大师讲的克己复礼,也是这三言,三句话概括尽了圣贤之道。

《孝经》我们曾经讲过两次,一次是四十个小时,详讲;一次是十八个小时,简讲。《孝经》里的道理很深刻,实际上它不仅是讲修身,已经讲到治国平天下。《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么做?用孝道,以孝治天下。

《孝经》讲的道理深刻,那我们怎么落实孝道?还是在《弟子规》。我们的恩师讲,《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它教我们怎么落实,讲得非常具体、详细。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弟子规》就教我们修身,很具体的修身。怎么齐家?《朱子治家格言》,是一个齐家的宝典,齐家还是讲修身。《孝经》是继续地提升、阐发,教我们如何治国平天下。

这三部,《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如果用一个字来贯穿始终,就是一个孝字。以孝修身,以孝齐家,以孝治国平天下。具体落实就以一个礼字来贯穿,孔子讲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弟子规》里的“入则孝”就是讲这三件事,事之以礼,父母在生时,从“父母呼,应勿缓”,一直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都是父母在生的时候,事之以礼。《孝经》里讲“事亲五致”,从五方面来事奉双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弟子规》里也详细地说明了这五条,“居则致其敬”,在家对父母要致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教敬,“居则致其敬”。

《弟子规》“入则孝”里从“冬则温,夏则凊”,到“号泣随,挞无怨”,都是讲“养则致其乐”,奉养父母,一定要让父母生欢喜,怎么做?这里讲得非常具体。“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是“病则致其忧”。这些是父母在生时,事之以礼,具体的礼就用《弟子规》做标准,如果讲得太高深,现代人没有耐心学,而《弟子规》平实易懂,过去孩子就开始学,现在做成人也得补这个课。葬之以礼,就是“丧则致其哀”,“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这都是讲葬之以礼,也就是尽自己的哀思,父母过世三年当中,常常因为怀念父母而哀伤悲咽;居处变,不能贪图享受,夫妻要分房,甚至不能住在自己家里,古人是守墓三年;酒肉绝是不能吃肉喝酒,要吃素,这是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孝经》讲“祭则致其严”,《弟子规》讲“祭敬诚,事死者,如事生”。祭祀的时候,祭神如神在,像父母在生一样,用事奉父母的孝心去祭祀。更重要的是不忘父母的期望,努力地修身齐家,光耀门楣,立身行道,成圣成贤,圆满大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