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武伯问孝子曰忧疾
这是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的含义。
朱子解释说,“武伯,懿子之子,名彘”。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也是孟孙家族,他来继承他父亲的地位。前面讲的是孟懿子问孝,现在是他的儿子孟武伯问孝。孔子的回答不一样。
孔子讲,“父母惟其疾之忧”,为什么回答的不一样?这都是针对提出问题的人,他的问题、他的根性,以及他的毛病习气,这么回答是为了帮助这个人觉悟。孔子的意思,朱子解释说,“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这个解释很好,说父母都爱儿女,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关怀无微不至,对于儿女的身体,更是关心,唯恐儿女有疾病,所以常常以为忧。“惟其疾之忧”,“疾”是疾病,“其”是儿女,也有注解说是父母,也未尝不可。
谨身守德不行不义
朱子的解释很有道理,说父母担心儿女有病,常常会忧虑,正所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身体不能有病,我们的道德、德行也不能有病。
“人子体此”,做儿女的体会到这一点,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父母忧虑我们的身体,那我们自己也要懂得保养好身体,不能生病,生病就会让父母忧虑。有这样的一个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守身跟守德是一样的,守身的意思很广泛,不仅身体没毛病,道德也不能亏欠。因此一言一动都非常谨慎,不敢骄慢、放逸,这叫守身,就怕身有瑕疵、德有亏欠,怎么能叫孝?真正有这样的一种谨慎的操守,念念以父母之心为心,就可以称为孝。
朱子又提到另一种说法,“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前一种说法,是儿女为了不使父母担心,所以守身谨慎,不让身有疾病,也不让德有亏缺,这种谨慎的心,叫孝。第二种说法,也说得很好,说为人子,不可以使父母忧虑我们德行有亏欠,自己不能陷于不义,陷于不义就是“德有伤,贻亲羞”,父母对我们能够放心,知道我们不会干坏事,不会缺德,能够念念修养自己做君子、做圣贤,父母还有什么忧虑呢?如果说有忧虑,可能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可能会有病。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万一得了病,会让父母忧虑。除了得病让父母忧虑以外,其他的都不会让父母忧虑,可见得这位孝子,德行几近于完美了,这才叫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