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1)(1 / 2)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问孝子曰无违

这一章是讲孝道。

“为政篇”里从这一章开始,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都是讲孝道,是不同的人向孔子请教,孔子答复孝道的意义、含义是因人而异,虽然不同,可是统统都是孝道,是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来做答复。这是孔子善于教化、因材施教,对治不同人的毛病,他就讲不同的话。

此章是孟懿子来问孝。根据西汉孔安国的注解,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是他死了以后,后人授给他的。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孟孙氏的后代,鲁国从鲁桓公以来,有三大家族,所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的族长,称做大夫,在《论语》里都有向孔子来讨教,或者是对话。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愈到后来权势愈重,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所以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可谓是违礼乱政,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

孟懿子是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孟僖子,叫仲孙貜。在春秋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的时候,把他的家臣都召来,立了遗嘱,嘱咐仲孙何忌,要师从于孔子学礼,所以孟懿子在孔门里也有弟子的名分,可是在《孔子弟子传》里没有讲到孟懿子。孔安国的注解里,只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没有说他是孔子的弟子,这也是事出有因。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为了帮助鲁国国君恢复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于是用巧计来堕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都自己建了都城,不合制度、不合礼。结果到最后,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这是违背师教,违背圣人的命令,所以他也就做不上真正的弟子,因此《弟子传》里他没有名分。

此章是他向孔子问孝,孝道是什么含义?孔子回答他说,“子曰:无违”,“违”是违背的意思。朱子在《集注》里讲,“无违,谓不背于理”,不要违背天理。天理,在我们人间的相状,具体就表现为礼节、礼仪。所以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孔子用“无违”两个字来答复孟懿子,是教导孟懿子不要违背礼。因为他的父亲给他的遗嘱,是让他向孔子学礼,如果违背父教,不能学礼、不能遵礼,就是不孝,所以用“无违”来回答他,这个回答非常简单。

后来樊迟,孔子的弟子,名须,“樊迟御”,他为孔子驾车,“子告之曰”,孔子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孔子又把这件事提起来,朱子解释说,“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孔子回答完孟懿子之后,他知道孟懿子没听懂,未达就是没有真正通达明白孔子讲的“无违”是什么意思。如果他真明白了,之后也不至于做出违抗老师、违背礼仪、制度的动作,他抵抗堕都。孔子知道孟懿子未达,一点都没明白,未达是他都不能问,连问都问不出来,“恐其失指”,唯恐孟懿子不了解“无违”的意思,“而以从亲之令为孝”,不了解“无违”正是服从父亲的遗教,所以就告诉樊迟,希望樊迟将来方便的时候,再向孟懿子去解释。所以,孔子对向他求教的人非常负责任,虽然当时回答孟懿子的话,他不懂,但是孔子还叫自己的学生有机会再向他去解释,好让他真听明白了,就能够落实。

樊迟问孝夫子详陈

孟懿子是鲁国的贵族,假如他真能够遵礼、行礼,这也是鲁国的福分,鲁国也就能够昌盛起来。结果樊迟听了孔子说“无违”,他也没听懂,所以他也来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