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说十方,娑婆世界是十方里的一个小区域,宇宙是不可思议的,全包含在里面,就是???界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都能与他们同体,跟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悲是悲哀,仰是仰望,众生在苦难当中,哀求、仰望佛菩萨救度。佛菩萨大慈大悲,跟一切苦难众生同体,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是比喻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只要在苦难当中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求观世音菩萨救度,观世音菩萨立刻现身救度他,帮他脱离苦难,叫循声救苦,随机赶赴。这个力量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完全证得真如自性,众生是自性所现,所以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都是在他的自性当中救度,没有离开他的自性,当然就能够寻声救苦,随机赶赴。我们什么时候念他,他当即、当下就现身。观世音菩萨的法身从来没离开过我们,我们也是观世音菩萨法身当中的众生,与他同体。到了这个境界就圆满了,称为如来。《大学》里讲“虑而后能得”,就是破了灭的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孔子七十岁证得心自在,他止住在安的境界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在安的境界里。可是“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他还没有完全证得。蕅益大师讲,孔子到八十九十才可能证得“虑”,所以我想至少要百岁以后,才能证得“得”这个境界,得是什么?十方圆明,获二殊胜,“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个境界。所以在理上讲孔子也是菩萨,他在修行过程当中,还没有圆满。
圣人示现我辈可行
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他证得了圆满。他在这一生给我们示现,三十岁就成道,就证得“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他成佛了。
孔子七十岁还没证得的境界,释迦牟尼佛何以三十岁就证得?当然这与过去生修行有关。释迦牟尼佛也是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修行,修到这一世他就能够圆满,示现出圆满,释迦牟尼佛是生而知之。
我们中国有没有像释迦牟尼佛的圣人?有!唐朝出现一位六祖惠能大师,禅宗第六祖,他二十四岁也证得释迦牟尼佛的境界,“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是观世音菩萨讲的,“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怎么证得?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所有的障碍,都来自于妄想分别执著。任何的相产生了,我们在这个相中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成了障碍。相本身没有什么障碍,只要不起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当下证入。
相哪有妨碍?《华严经》讲,“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相不会产生障碍,产生障碍是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观世音菩萨讲了六个相,动、静、根、觉、空、灭,这都是相,在这些相里,稍一动心,稍有执著,我们就住在里面。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返闻闻自性,六根往自性中流入,一层层地入,一层层境界突破,到最后就圆满证得自性。证得自性的人,就是《大学》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圆满了,为什么?因为明德本来具足,天下和自己是一。
这是我们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与孔子《论语》里所说的来比照,了解这里面的理、事、境界,我们就知道要怎么修。下手之处,先要把执著里的恶断除,断恶修善。孔子讲择善固执,择善固执还是执著,没错,这是第一步断恶修善,把恶断了,剩下就是善,但是不能住在善里,把善也要放下,心才清净,这是把执著放下了。
《金刚经》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行布施是善,要不住这个善的相。把执著放下了,进而断分别,再断妄想。我们凡人要断妄想不容易,能断分别执著就不错了。孔子一生断了分别执著,妄想断了没有?没断,但是这个境界已经非常高了。颜回讲,老师这个境界的高远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颜子对孔子的景仰。菩萨的境界,确实一般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我们不是这个境界,根本不知道他的落脚处。孔子给我们很简约地拈出来,说明了一下,让我们生起向往的心、效法的心、好学的心。
孔子能一生达到的境界,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达到。圣人之所以出世,就是来帮助众生提升的,如果众生达不到,他不会来示现,否则,那不等于吊我们的胃口?我们也可以达到,他才这样示现,所以我们要努力上进。先从有志于学开始,立定志向、勤学不辍、锲而不舍,总有学得成功的一日。至于说我们的境界到达哪一个地步,我们不需要去想太多,想也没用,想也想不出来,就是一味地学下去、修下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是真诚心。能像孔子那样达到而立、不惑、知天命和耳顺,再往上,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还是有一部分人能达到。所以整个圣贤之学,是自己不断修正的过程,这叫实学。
我们学儒、学佛,要从事实学,不是只在文字语言上得到点知识而已,那不是学儒、学佛,充其量叫儒学、佛学,是做学问,搞学术研究。你可以拿博士学位,可以写书,可以当教授,但是能不能真正像孔子那样,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未必了。所以真正要从心性上下功夫,提升自己,就不枉费孔子一生给我们示现教学的苦心。愿我们同仁共勉之,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