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的时候,不被迷情所动,是不为动相所迷。譬如眼睛见到外面的色相,见到好的,自己不会生贪爱心;见到坏的,自己不会生憎恶心,就是不被它所动。耳朵听到美妙的音乐,不会贪爱;不好听的声音,也不会讨厌;听到别人赞叹自己,不会得意洋洋;听到别人毁谤自己,也不会起瞋恚心,这是不为迷情所动,这些外面的相都是动相。等到把动相舍掉了,静的境界现前。静的境界现前,也不能为它所动,也不能生贪爱。这里面很微细,如果在静的境界里动了心,生染着了,那就堕入了微细疑网当中。从这里要突破,才能透真妄关头,动静二相都是虚妄,都放下,我们才能入真,这叫知天命,我们的觉悟层次又提高了。
再进一步觉悟到六根皆如来藏,这是耳顺。我们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种感觉器官。眼能见色,耳能听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触物,意能思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着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我们凡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一定会起妄想分别执著。譬如眼见色,就判断它是美的、是丑的,这是分别;对美的起贪爱,对丑的起厌恶,就是执著,爱憎之心起来了。六根接触六尘,就起这些妄想分别执著。
现在明了了,六根里面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藏在我们六根当中。现在它没有起作用,所以不叫如来,叫如来藏,藏是含藏,藏在里面它不显作用。怎么才能让这个如来起作用?让我们的真如本性恢复出来?当我们用六根的时候,用它可以,但不要起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用六根中的根性,这个性就是如来,就是真如本性。
譬如我们的眼睛见到外面的色尘,看到之后就清清楚楚,这是第一念。可是常人马上起第二念,“这是什么东西”?譬如我这本《论语》,我一看到它,第一念里没有分别执著,看得很清楚。可是第二念,“这是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这就是分别了。“这本书印得不错,很好”,这又是分别了。“因为它很好,我很喜欢它”,这是执著,马上就起妄想分别执著,速度非常快。第一念刚起,马上第二念、第三念就起来了,念念相续的就是分别执著。因此如来藏性就显不出来,是被自己的分别执著给挡住了、覆盖了。现在我们觉悟了,觉悟之后,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不起分别执著。我们明了了,六根中原来有真如本性,只要不起妄想分别执著,就能用这个六根中的根性。
前面是用眼来做比喻,耳也是一样的。孔子在六根当中挑出耳这一根,他说耳顺,也就是耳闻声的时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不起分别执著,更不会起贪染、憎恶的心,这是耳顺。顺什么?顺我们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也叫法性。顺法性,不顺妄想分别执著。顺妄想分别执著,叫逆法性。现在顺了,叫耳顺。
境界再往上提升,“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就会起六识,六识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眼见色就产生眼识,耳闻声就产生耳识。眼耳鼻舌身意都产生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叫六识。到七十岁的时候,孔子就觉悟到,原来六识里也含有如来藏。妄想分别执著里怎么会有如来藏,怎么会有真如本性?有。??如本性遍一切处,当然也周遍妄想分别执著,就在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种种烦恼当中,要明了,都不离法性,那就是法身,那就是如来藏。
佛法里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跟菩提不二,菩提是什么?真如本性的智慧,在哪?烦恼中有,妄想分别执著里也有,它不二。这是入不二法门,所以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得心自在了。心自在,在《华严经》里有定义:“谓菩萨智慧方便,善于调服自心,能入无量诸大三昧,游戏神通,无有障碍,是名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善于调服自心,心里头只生智慧,他入无量诸大三昧。无量诸大三昧,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接物,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都转成智慧。烦恼也是智慧,游戏神通,无有障碍,这叫心自在。
无量三昧,三昧是梵文,翻译成华语是正定、正受。心定在自性上,不动摇,这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我们的享受不正常,为什么?起的是烦恼。凡夫的享受有五种,身上的享受有苦乐两种,心里的受有忧喜两种,身的苦乐、心的忧喜都离开了,这个受叫舍受。舍受是高级的凡夫才有,得了很深的禅定,他就能有舍受。但是这个定功不能长久,它会失去,一失去,就会有苦乐忧喜的感受。如果这个舍受不失,就叫三昧,这是正受,永恒的,不会失掉。孔子得到心自在,这境界相当高,在佛门里就称为菩萨。
蕅益大师说,孔子还没得到法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想得到法自在这样的境界,可能要到八、九十岁,可惜孔子七十三岁就去世了,这个境界没能达到。在法自在这个境界里,《华严经》说,“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能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这是于法得大自在,他能够自在度化众生,度众生要用辩才,辩才无碍。辩才不一定用语言,身教、言教,种种手段方式,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而为其说法,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任何障碍,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孔子说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不敢自称圣和仁,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没做到这一点,还没达到这个境界。这是孔子的真语实语,圣人不会打妄语,不会说不实语。不实语叫绮语,花言巧语,圣人不会说不实的语言。《金刚经》里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孔子说的都是老实话,自己是什么境界,他就说什么境界,没达到,绝对不敢去冒充这个境界。冒充是大妄语,所以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不是谦辞,不是谦虚,真的是这样。若说他谦虚,就冤却大圣一生的苦心。孔子一生的苦心是什么?就是《大学》里讲的,欲令一切众生明明德,明明德就是完全恢复真如自性。孔子给我们示现这个修学的过程,这是一片苦心,希望我们不要满足于他的境界,还要向上。
孔子的这个境界,这一章里面说得比较简约,而这个境界之高远,又不是我们凡人能够轻易体会到的。蕅益大师引用《楞严经》里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来诠释孔子的境界,他讲到“返闻闻自性”,这是观世音菩萨修的耳根圆通法门。
孔子耳顺观音圆通
观世音菩萨,我们大家都只知道他能够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可是他怎么修学的,怎么成就的,很多人未必能了解。
《楞严经》里,观世音菩萨有一个学习心得报告,他修的是耳根圆通。为什么菩萨六根只选耳根,不选其他根呢?
观世音菩萨过去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翻译成中文叫极苦,极苦世界。西方有极乐世界,我们这是极苦世界。为什么苦?因为迷得很深,造业很多,感得苦报。观世音菩萨用耳根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六根中耳根最利,最聪明。譬如眼睛跟耳朵,耳就比眼睛聪明,眼睛看书,未必能读懂那个意思,可是耳根听老师讲课,很容易就听懂,耳比眼睛聪明。所以孔子一生讲学,是用音声来传授圣贤之道。后人把他讲的话记录下来,才是《论语》。孔子自己写的文章并不多,多半是用音声来教学。只是为了传世,因为当时没有录音机,要保留音声很不容易,所以才不得不写下一些著作来传世,但是教学的手段,以音声最好,最能让学生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