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3)(1 / 2)

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跟孔子同时代的人,两个人没见过面,可是教学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音声来教学。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一会就像一课,讲了三百多次大课,课里面有长有短,这是一部经,有的很长,有的很短,一部经称一会。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著书立说,也是他的弟子们把他讲的这些法记录下来,这才成为佛经。两位圣人,东土的圣人和西土的圣人,都用音声来教学,因为什么?我们这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观世音菩萨挑选耳根。

在《楞严经》里,文殊师利菩萨为我们拣选圆通,他挑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因为这里的众生耳根最利。用耳根来说明这个道理,其他根道理是一样的。返闻闻自性,这是讲耳。返闻是不要闻外面的声音,不要追逐外面的声尘境界,而是返过来闻自性,这是观音菩萨修的法门。其他根也是一样的,眼根不要追逐外面色尘境界,返观观自性;鼻也不要追逐外面的香尘,返嗅嗅自性。把六根收回来,收到自性上来,这就是孟子说的“求其放心而已”,这是真学问。放心是把这六根都放出去了,现在把它抓回来,返回到自性上。

“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入流”是入法性流,“亡所”是忘了所接触的尘境。譬如,耳根不去攀缘外面的声尘,外面的声音是所闻,耳根是能闻。能闻的耳,现在不去追逐所闻的声,把声忘了,这叫亡所,亡和忘是一个意思。把所放下了,叫入法性流,回头了。能不能做到?能,孔子就做到了。在《论语》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在齐国听到韶乐,韶乐是大舜创造的最美妙的音乐,他听到后入了那个境界,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味道,忘了舌根所接触的味道,味尘,他忘了,这叫亡所。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把所触的境界给忘掉,这是入流亡所,这是最初一步,要进入。“名之为逆”,逆是什么?不顺着尘境去攀缘,逆着攀缘的流,返过来流入自性,这叫逆。

“逆极而顺”,逆到极处,就是完全不向外攀缘了,完全回归自性,就是极点,到了极点,顺了,顺什么?顺不动之性,自性本不动摇,这个时候就称为耳顺。耳顺在《楞严经》里讲是“闻所闻尽”,闻是能闻,能闻的是耳根,所闻的是声音。能闻的耳跟所闻的声都没了,都放下了,这是尽了,也就是说,他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耳根是物质,声音也是物质,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六尘都是物质,他脱离了这些束缚。这里专用耳来讲,所以叫耳门圆照三昧,他得到正定法门。

为了给大家详细地说明这个境界的高下,我们将《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一段最重要的经文提取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我们对照孔子和观世音菩萨的境界,就更能明了。孔子是圣人,观世音菩萨也是圣人,两位圣人都做心得报告,这很有意思。

我们来看《楞严经》的这段经文。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这段经文,是观世音菩萨为我们报告他的成圣的过程,正如孔子给我们做的报告一样。

经文一开头,“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观世音菩萨在楞严法会上,轮到他来报告,他从座位上起来,表示尊敬,先向释迦牟尼佛顶礼,礼佛足。足是脚,是人最低的地方,他用头顶去礼佛足,头是最高的,去礼最低的脚,这是表示极其谦卑恭敬。要知道,学圣学贤,得,必须要有谦卑恭敬的心,才能入道。观世音菩萨给我们表演出来,他向佛报告,“白佛言”,说“世尊”,世尊是称释迦牟尼佛,三界世间最尊贵的,为什么?因为他能断尽世间一切烦恼,所以称他世尊。

观世音菩萨报告说,“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回忆过去无数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楞严经》是大乘经,这个劫是大劫,一个大劫,我们算过,大概是十二点七亿年,无数恒河沙劫,一条恒河有多少沙?不计其数,还要无数条恒河的沙,想想这个数量,还要这个数量的劫数,更是不可思议的时间,太漫长、太久远的过去。菩萨回忆当时有一位佛,出现于世,叫观世音佛,跟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一样的,所以观世音菩萨一定是他的真传弟子。

孔子在《论语》里,给我们回忆的是他一生七十年,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有七十年时间,得到这样的境界,很不简单,再往上,那需要寿命。观世音菩萨,他修了无量劫,当然这个境界要远高于孔子,所以修行要有寿命。我们这个世间苦,其中一个苦就是寿命短,人生七十古来稀,想要修学,后头没有时间了,半途而废。所以佛劝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是无量寿命,这个寿命不止无数恒河沙劫,我们决定成就,好处在这。

观世音菩萨报告说,过去跟观世音古佛学习的时候,“我于彼佛发菩提心”,我在佛的处所,向佛学法,发起了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觉悟。发菩提心,就是他立志了,立志什么?立志觉悟,正如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一样。学者觉也,孔子十五岁就发要觉悟的心,观世音菩萨当时也发菩提心,证明这是修道最重要的一步,我们要迈出这一步,后面才有成就。

《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第一是知止。止是什么?是念念不移。知止是我们的志向,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这个心。真正觉悟了,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到觉行圆满而后止,这是立志。

接下来是观世音菩萨报告他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修学的全过程。“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思修”就是菩萨三慧,闻慧、思慧、修慧,这是一次完成的,没有次第。这是入大定,定中开了大智慧。观音古佛教观世音菩萨修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下面是菩萨讲从浅入深,入三摩地的过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