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志学一生不辍
根据皇侃和邢昺两位学者的注疏,这一章是说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孔子是圣人,圣人在我们这个凡间,为我们示现学习的过程、修道的次第,让我们常人也能够学得到。假如他完全示现大圣,不用学就知道,生而知之,那我们就没办法学了。所以孔子隐圣同凡,把圣人这一面先掩盖起来,示现一个凡夫的样子,劝导我们要像他那样,勤学不辍。
这章是孔子自述学习、成就的过程。“吾十有五”,十有五,“有”念又,就是十五岁。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就有志于学了。朱子的《集注》里讲,“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这是解释十五有志于学。在古代,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以学进退应对、礼仪规范,学规矩为主。大学就要穷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十五岁是入大学的阶段。孔子十五岁有志于学,这个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心趣向哪?志向。心趣向圣贤之道,就是志于学,这个学是《大学》的学,大学之道。《大学》里讲,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大学之道。孔子十五岁就有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真正成为圣人,帮助社会、帮助大众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既然发了这样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绝没有退心、绝没有厌足,不厌就是不满足。
李炳南老居士,号是雪庐,我们尊称他雪公,雪庐老人。雪公的《讲要》里说,志于学就是一心趣向圣贤之学,专心求学的意思。孔子从小就好学,《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是祭祀时放肉的几案,小桌子;“豆”是祭祀时盛干肉类食物的器皿;“陈”是摆设,摆设这些祭祀的礼器;“设礼容”是学习祭祀的礼仪,学祭礼。孔子在童年的时候,就很好学,他不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疯玩,他是在玩,也是在学习礼仪。
到了十五岁,这是成童的年龄,童年结束了,孔子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他立定志向要求学,而且念念在兹,没有退惰。所以学圣学贤,第一个是要立志。我们问问自己,志立了没有?如果志没立,学也不可能有成就。孔子之所以一生能成就圣人,就是因为他早年就立志了,这个志向是真的,不是敷衍耳目的,也不是装出来给人看的,内心里真正生起这个志向,所以学习就很认真、很努力、很刻苦。学了多久?学了十五年,“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学业有根
到三十岁,就立了,立是什么意思?雪公引皇侃注疏讲,“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所学经业”,经是经典,业是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到了三十岁已经成立了。立就是学有根底了,有力了。有了根有了力,就不会为外力所动摇,就好像一棵大树,在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还是小树苗,等他长到三十岁了,根深了,枝干也粗了、壮了,禁得起外面风雨的考验,这是三十而立。简单地讲,他学成了,可以毕业、出山了。
四十不惑行权方便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就入不惑之年。
“不惑”,西汉大儒孔安国注解说,就是不疑惑。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应该是第十一世。不惑就是不迷惑,没有什么可疑惑,就是样样都明了了。
雪公在《讲要》里引用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的一段话,程树德先生是近代的大儒,他的《论语集释》非常广博,他讲,“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他问得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的前提条件是不惑。自己不疑惑了,才能真正立,如果自己的心里还有疑惑,肯定会受外力动摇,怎么能说立?为什么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在不惑之先,而不在之后,这是什么原因?“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这个回答非常好,出自于《论语》。孔子说,可以立,什么叫立?“立,守经也”。立,是已经找到了标准,标准是什么?是经。经是圣人的教诲,是我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我们要守住这个标准,这叫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违背这个标准,才能守得住,才能立得起来。
“不惑,达权也”,达权是遇事能够行权,善巧方便,在这样的境界中就比立要高,立是什么?雪公解释说,“可则可,不可则不可”。这是很讲原则的,可以做的就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能做,有个硬性的标准。但是达权是“无可,无不可”,他没有执著、没有成见,能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行权方便,比立的境界要高,所以孔子讲“可与立,未可与权”。我们跟一个人相处,这个人他能够讲究原则很好,但是未必我们跟他相处的时候,他能够做到行权方便,不知权变之道,这就不能称为不惑。
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在不惑之前。行权方便的前提是他要能立,如果没有立就在行权方便,根基不稳就学随缘,就不是随缘不变了,就会随缘随着变,没有根基,就是古德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他的行权方便变成了下流,变成了祸害,为什么?因为他没立。所以立是前提、是基础。
五十知天承载使命
到了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里,引汉朝董仲舒的话,“天令之谓命”,天令就是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
五十岁就知道天的命令,什么是天的命令?刘宝楠在《正义》里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知道天命的人,知道自己是天所委派下来,不是无缘无故在这凡间出生的,“虚生”是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孔子到五十岁,他知道自己来这世间,到底是要做什么事业。我们现在都明了,孔子来这世间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称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就好像我们人类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漫漫长夜,让我们懂得是非邪正的标准,懂得学圣学贤。
刘宝楠先生讲,“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周朝衰落,圣贤已经很久没有出世。周朝初年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贤,到了末年没有圣贤出世,孔子在这时候出世,所以他是有使命的。孔子五十岁的时候,他得到《易经》,学《易经》,知道天命。他自己非常谦虚,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没有大的过失,这是谦虚。实际上,他完全懂得自己来这世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