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法并用标本兼治
朱子解释说,“道”,不念道,念第三声,是引导的意思。“谓先之也”,就是要去引导。“政,谓法制禁令也”,用什么来引导大众?用法制禁令,就是法律、规章、制度去引导大众,这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所以一之也”,一就是统一,用刑法去制裁那些不遵守法制禁令的人,使得所有的老百姓都能遵从政治、法令、规章,这叫“齐之以刑”。
这样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朱子说,“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为政者制定很多施政条文,用政治法律去领导人民,让老百姓遵行,如果老百姓不遵行就加以刑罚、处罚,逼着他们遵行,这样得到的效果就是“民免,而无耻”。免是苟免,人民百姓苟免于刑罚而无耻,也就是说,百姓被迫服从政令,勉强去遵行,但是心里不服,他没有羞愧之心。他不敢去作恶,是因为怕法律制裁,可是他为恶之心没有断除。也就是说,他没有羞耻心,不会以恶为耻,等到刑罚稍一松弛,他们就会犯法了,这叫“民免而无耻”,这是强调法治的结果,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不能只用法治,应该用什么?用礼治,以礼治为主,辅之以法治,才有好的效果。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管子·牧民篇》里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治国,礼义廉耻这四个方面很重要。礼义廉耻怎么成立?要靠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国民,国民就懂得道德。懂得道德,他耻于作恶,不用刑法去威逼他,他自己就不会作恶。如果国民无耻,不以作恶为羞耻,就像杀盗淫妄,不仅不以为耻,甚至会引以为豪。比方说杀生害物,甚至杀人,都不感觉到羞耻;邪淫,现在有钱了,有人娶个二房、三房,都不觉得不好意思。这是什么?根本是无耻。人如果都没有了耻心,那亡国之日不远矣。礼义廉耻这国之四维都崩塌了,那不得了,用法律也制裁不过来,再完善的法律都会被人钻空子,所以孔子教导我们,应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德是道德,用道德去引导人民。如果人民不能够遵从道德,就要用礼去整饬之。礼是规矩,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用礼来统一大家的行为,所得到的效果,是人民“有耻,且格”。有耻就是有耻心,老百姓懂得作恶是羞耻的,不去作恶,怎么会犯法?其实法律就是道德规范的一种强硬的维护措施,法律一定是保护道德的,没有不道德的法律,因为法律是以道德为目标的。
倡德循礼以正民心
假如人人都懂得道德,都能守住礼,自然就不犯法。“有耻,且格”,格有几种说法,都很好。第一种是郑康成的注解,“格,来也”,格是来的意思,来什么?民心来归的意思。人民百姓都懂得作恶是羞耻,犯罪是羞耻,所以都不去作恶,都不去犯罪,都能够诚心来归顺政府、拥护国家,这是格的意思。
第二种是朱子讲的,“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这是讲为政者,就是国家领导人,“躬行以率之”,他自己能努力落实道德、遵循礼仪,这是躬行;“率之”就是为人民做好表率,那么人民自然就“有所观感”,看到你的所行,知道你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礼仪,就会有感悟,就会兴起效法的心,也来遵循道德仁义,遵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