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之三百思在无邪
这句话是孔老夫子为我们指出《诗经》的纲领。
“诗三百”,是讲《诗经》有三百篇,其实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没有诗词,所以是三百零五篇。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诗,到孔子手上有三千多篇,后来经过孔子的删订,就变成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是取整数。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话,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思无邪”。朱子解释“蔽”当“盖”讲,涵盖、概括的意思。“思无邪”,这一句诗文出自于《诗经》的“鲁颂·駉”篇,鲁颂駉篇之辞。孔子用这一句诗,来概括全部的《诗经》。
“思无邪”是什么意思?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里,引用的是《说文解字》的解释,“思,容也。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思是心里容纳的东西,心里能容纳的就是念头,念头叫思。刘宝楠是清代的大儒,《论语正义》考据得非常广泛。
顾宪成是明代的大儒,他说,“诗者,思也。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诗是什么?就是思。我们心有所念,念头从心里生出来,叫发虑在心,虑就是念头,而形之于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叫诗。所以诗是我们心里面的思想、念头表现出来的文字。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李炳南老先生,引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所说,思无邪的思,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又引郑康成,讲到考据《诗经·国风》“邶国北风”篇里的一句“其虚其邪”,在汉代,虚和邪是一个意思,所以思无邪的思没有意思,是语气助词,就是讲的无邪。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无虚就是真。按照这样的解释,《诗经》里面三百篇,它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这种也很好。
一种,说思是思想,思想里没有邪恶,叫“思无邪”;第二种,说“诗三百”是无邪、无虚,全是真情流露。
凡诗之言导归诚正
朱子在《集注》里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这是把义理给我们发明出来。“凡诗之言”,就是《诗经》里的话,有描述善的,有描述恶的,善的是为了感发我们的善心,勉励我们行善;恶的是惩创我们放逸的心智,让我们提起善念,改过迁善。《诗经》里的这些言语,都是帮助我们回归情性之正。
凡人都有情性,恶人情性用得不正,善人用得正。《诗经》也是有感情的,可是它全都用得正,引导我们向正的、善的方向走,所以叫“思无邪”。这是对常人而言,常人没有办法不思,他非得有思想,心里非得有念头,他也一定有情性,我们所说的七情。《诗经》是导人以正,到了圣人的境界,情性都没有了,所谓的转情识为智慧。圣人的心里已经离念了,离念决定是正,这个正是绝对的正。有情性、有思想的正,是相对的正,有正就有邪。在这种凡人的境界上,圣人教导我们,也是因材施教,先教我们改邪归正、断恶行善,这是第一步,进而再提升,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是离情,离念了,也就是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才能入圣流。所以,《诗经》是教导我们先要改邪归正。
朱子又引程子的话,“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思无邪就是诚意。在初级阶段来讲,诚意就是心里没有邪念,具体而言,就是实实在在的,心里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有自私自利,这是邪;大公无私,这是正,公正。把自私自利放下了,我们的诚意才得以现前。再提升,进入高级阶段,把念头都放下了。清朝大儒曾国藩先生给“诚”字下了定义,叫“一念不生是谓诚”。一念不生,就是无思无虑,那才是真正的诚,真正的正。
朱子又引宋朝大儒范祖禹先生的话,“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范祖禹先生的这一段引申,也非常好。他说,“学者”,学儒的人,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必务知要”,必定要懂得要领,学习要懂得抓住纲领,这样学才不费劲,进步才快。“知要则能守约”,能够懂得纲领、抓住纲领,就能守住最简约的教诲。其实大道至简,真正的大道理,两三句话就已经说清楚了。《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句话就概括了大学之道,非常简约,没有啰嗦。能守住简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我们才能了解、掌控广博的内容,这是懂得学习。
正念守敬落实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