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2 / 2)

孔子为我们提取出纲领,他把《诗经》三百零五篇概括出来,就是“思无邪”,三个字即涵盖了文章全旨,这是真正的“知要”,这三个字也出自于《诗经》。

我们修学,要懂得守约,怎么守约?落实思无邪。我们的思想一定要正,正了之后,才能真正明了《诗经》的意思。《诗经》是真情流露之作,真情从哪出来的?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放下邪念,才能体会得自性流露出来的真情之作。只要我们能够放下邪念,也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这部《诗经》就全通了,就足以尽博矣。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我们不用念,就全懂了。

范氏依据孔子的意思,又给“礼”做了一个归纳。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和礼,是孔子教人的学问。《诗经》,孔子给我们归纳了出来,是思无邪。那礼呢?礼也有很多,“经礼三百”,经的礼仪有三百。具体的礼仪,就是“曲礼”,有三千,三千威仪,非常广博,能不能也是一言以蔽之?可以,“曰:毋不敬”。《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没有不恭敬的,一切恭敬。所以礼的精神、纲领就在一个敬字,“礼者,敬而已矣”,这也是提纲挈领,给我们归纳出最简约的纲领。

能够守住这个敬字,我们的礼就全通。这个敬,有敬自己,也有敬他人。有敬人,有敬事,也有敬物,无不敬。所以,诗,一言以蔽之是思无邪;礼,一言以蔽之,毋不敬,这都是圣贤的心法。我们果然能够落实,这一生也决定成圣成贤。

蕅益大师的注解说,“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入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思无邪”这三个字,为我们指示出整部《诗经》的宗要,宗是宗旨,要是要领。这简单的一句话令我们能随文入观,文是文字,随着这三个字“思无邪”入观,入观是什么意思?改变我们原有的观念,真正在心里落实思无邪。一听到思无邪,立刻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断恶修善。有自私自利就是恶,大公无私则是善。进而再提升,知道凡所有念皆是邪念。那什么是正念?正念是无念,是一念,叫一心。把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念头都放下,就入一心,就入无念,那是真正的思无邪。

“即闻即思即修”,闻思修叫三慧,三智慧,这三智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们不是有次序的,是一即三,三即一,同时的。闻慧,是一听就能明了;明了是思,思慧;一明了立刻就变成自己的存心,变成自己的观念,入圣流了,这叫修慧,同时发生,所以叫“即闻即思即修”。即是同时,没有次第,这叫随文入观,不是先闻了,听到了,然后去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思考明白了,然后再去落实,这是凡人的意识过程。圣人的闻思修不是这个过程,它是同时的。如果说听了之后再思考,那是落到意识心里头,意识心里头还是思,还是念,有念头。有念头还是邪念,怎么能叫思慧?那叫胡思乱想,以为自己想懂了,然后去修,那是盲修瞎练。所以闻思修称为菩萨三慧,一定是随文入观,才能得到。入观是什么?离念了,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把思放下了,思都没有了,当然是无邪了,全体皆正。

“思无邪”是《诗经》的宗要,宗旨和纲要,其实“思无邪”又何尝不是千经万论的宗要?圣人的千言万语,归纳起来不都是讲“思无邪”三个字吗?这叫圆解,都通达了。但是真正的圆解是闻思修都落实,我们觉得自己明白了,明白了却没去做,还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还是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我们没修,没修也就没闻、没思。换句话说,我们的闻还没有明了,等于未闻;我们的思没懂,等于没思;我们没干,就是没修。所以圣人的学问注重在落实,要真正变成自己的心行。

真妄不二依妄修真

江谦先生在《补注》里,诠释了蕅益大师的这段话,而且加以解读、开解。他说,“思,妄心也。无邪,真心也。诗三百篇,皆妄心所成,妄依真有,真妄不二,解此义者,全妄成真。黄花翠竹,皆是真如。纸画木雕,无非真佛。故曰,思无邪也”。这话说得很好。“思无邪”,思是思想、念头,有念头就叫妄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无邪就代表真心。

“诗三百篇,皆妄心所成”,《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妄心所成,写这些诗的人肯定有念头,前面讲的,诗是我们的心念发出来之后形成的言语,所以是妄心所成,妄心是念头,有念皆妄,真心无念。“妄依真有,真妄不二”,妄念起来了,从哪起来的?它的来处是哪?来处还是真心。真心是不动本体,能现一切物,妄念也是从真心里现出来的,所以妄依真有,没有真也就没有妄。所以妄里决定有真,真妄和合,真妄不二,分不开的。

妄念现出境界,没有念头就不会现境界。真心里没有念头,所以真心没有境界,叫大光明藏,叫常寂光。念头微动,立刻有境界现前,境界还是依真而起。“解此义者,全妄成真”,我们真明白这个道理了,就知道全部的妄就是真,因为妄没有离开真。这个道理很难懂,我们打个比方,譬如人做梦,晚上睡觉,大家都有做梦的经验,试问问自己,晚上做的梦,梦境怎么来的?是别人给我们造出来的吗?是上帝给我们创造的吗?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念头生的,因为有念头才会做梦。这个念头念念在相续,所以才有这个梦境在相续。忽然有人把我们拍醒了,念头断了,梦境就消失了,虽然晚上睡觉了,还是有念头,控制不住,现出这个梦境。

梦境是由我们的心现出来的,这个境界是妄境,这我们都懂,做梦哪是真的?都是虚妄的,所以叫做梦境。这个虚妄的梦境,它的本体是自己的心,有心才有梦境,所以整个梦境就是自己心的映现。自己的心在哪?拿来看看,自己的念头在哪?找不到。但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念头。所以,全梦即心。梦是妄,全妄即真。现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万物,都是妄念所现的境界,是妄境,虚妄的。只是我们的念头在念念相续不止,这个宇宙的境界也在相续不止。一念生出一个境界,念念在相续,这些念头都相似,所以境界好像是在相续,实际上都是相似的相续,不是真的,只是速度太快了,刹那、刹那在相续,我们觉察不出来。

弥勒菩萨说,我们的念头生灭得多快?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多的念头。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这是一弹指。一秒钟我们可以弹四下,再乘上四,也就是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么快速的念头,我们怎么能觉察到它的生灭?而每一个念头都现境界,念念相续,所以境界也相续。

念头是依真心而起,境界没有离开真心。因此,“黄花翠竹,皆是真如”,“故曰,思无邪也”。“黄花翠竹,皆是真如”,这是禅宗里的话,黄花翠竹都是境界,全都是真如。真如就是我们的自性真??,都是真心所现。黄花翠竹,这些境界是虚妄的,为什么是虚妄的?因为是念念相续而生成的境界,没有念头就没有境界。境界依念头而起,所以它是虚妄的,正如梦境一样,梦境也是依念头而起,没有念头就没有梦境。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在妄境中,能够证真了。不要妄境以外别求什么真如,当下明了,当下觉悟。我们知道,全妄即真,从妄中见真,这就是《圆觉经》讲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幻是幻境,境界是虚幻的,我们知道是虚幻的,就离开它,离开什么?离开念头,离开念头就离开幻境,所以要放下自己的念头。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离幻即觉”,我们就觉悟了,就证得真如自性,就成大圣人了,成佛了。所以成佛无非是返妄归真,从妄境中回归真如自性而已,这就是大学之道讲的“明明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