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循礼和讲道德中,肯定有浅深厚薄,也就是程度有差。有的比较好,有的比较差,但是同一个方向,都是要遵循道德、礼仪,总是有先进的、后进的,那怎么办?需要有一个行为标准,于是就制定礼,“以礼一之”,把不一的、有差异的这些行为,做一个最低的规范标准,这就是礼。礼是道德的规范,人人必须要遵守。所以儒家讲的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有道者必定有德。其次是德,有德者未必有道,但是有德就很难得了。德不讲了就得讲仁,仁者爱人,想到自己要想到别人。讲道、讲德,是没有自己,心里只存别人,大公无私,这是道德。仁里面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他还有个自己,他有二人,有我也有他人,这就比道德境界差一等了,这是仁。
仁要是不讲了,讲义,义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这个也是以道德、仁作为标准。应该做的就做,不应该做的就不做,这叫义。如果连义都达不到,那就要用礼了,礼是一个最低的道德标准。符合礼的就要遵守,不符合礼的就不能去做,这是礼。等到礼治都没有了,只好治,大家都不讲礼,那社会不就乱了吗?所以不得不制定一套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不遵守法律的就要制裁,就要去坐牢,甚至枪毙,这就是法治,就是“民免而无耻”。
孔子教导我们,特别是为政者,最低限度要有礼,法是不得已。礼都被破坏了,那只好用法。所以,社会安定的层次有高低不同,最高的是以道治国,其次是以德治国,再其次是以仁治国,以义治国,以礼治国,再最后不行了,才以法治国。所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人民百姓有了耻心,耻于不善,以不善为耻,他就不去行不善了。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他才能够去断恶修善,这是用“至”来解释格。
第三种说法,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讲的,“格,正也”,当正字讲。《书经》说“格其非心”,格是正的意思,把非心正过来。非就是恶的、邪的,现在正过来。人民有羞耻心了,就能归于正,这叫民耻且格。这三种说法都很好。
政刑为辅礼德为本
朱子说,“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这是劝告为政的领导,“政者”,是政治、法治、制度,都是为政、治国的工具;“刑者”,是刑法、法律,是辅助政治的方法,包括我们讲的国家机器,辅助国家政治。德和礼是出治之本,是能帮助我们真正得到安定和谐的根本。德和礼之间,德又是礼的本。道德仁义礼,最根本的是道,大道无形,表现出相了,就是德,所以德是礼的根本。
政、刑、德、礼,要相辅相成,都不可以偏废,不能够偏于一边。政和刑,只能使人民百姓远离罪恶,怕犯法、怕制裁,能远罪而已,就是到此为止,它没有办法使人民去行善,只能是离恶而已。“德礼之效”,德和礼的效果,不仅可以帮人断恶,“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还能够往善的方向去发展,愈来愈善良,而且是潜移默化,自己都不知道在进步。所以治国的人,不可以只抓住枝末。什么是枝末?政和刑是枝末。应当深探其本,探摸到根本,根本是德和礼。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现在提倡以德治国,这是抓住了根本。怎么样才能真正以德治国?必须要恢复传统文化的教育。主席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回归到这里来。
蕅益大师说,“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五霸是指春秋五霸,虽然他们都扬言自己遵循德礼,但是都是用政和刑来治国。帝王是指文王、武王,这是圣王,他们虽然也好像用政和刑,实际上是辅助德礼的,还是以德和礼来治国。“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政刑,徒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德和礼是从格物、致知、诚意这种修身中得到的,也就是我们自性中性德的流露,需要怎么样?不断地集合正义的行为,才能成圣。孟子说“集义所生”,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不是义袭而取的。义袭而取,“袭”是偶然做一点,偶然做一点正义的行为,就侥幸取得,那不是真正的浩然之气。
政和刑是贤智,是贤能的人、智慧的人,他们安排出来的,这些政治条文是他们定的,刑法也是他们定的,这是什么?能够帮助、辅助德礼,它不是集义所生,是义袭而取???的,侥幸而得到。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只是遵守政、刑,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德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