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如果太少受到惩罚,那么他对于生活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孩子们必须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限制,一旦越过了界限就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这是心理学上对“惩罚”的正确表述),这就让孩子学到了一门“如果……,那么就会……”的课程。如果一个高尔夫球手把球击出了边界,那么他就会被加罚一杆。害怕受到惩罚,这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种正常的诱导力量,即使是在社会的基础——家庭当中,也是一样。好心的父母们会由于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而保护他们,让他们免受惩罚,然而,一个在成长过程中从来不需要去面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的孩子永远都不会知道承担责任。他会缺乏对权威的尊重。
但是,惩罚并不是家庭里能够激励良好品行的唯一手段。频繁地被惩罚的孩子不会培养起内在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从来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则不会培养起对外在控制的尊重。无论是过分地惩罚孩子,还是一味地让孩子免受任何惩罚,这两种方式都会将孩子和社会置于冒险的境地。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认识到惩罚应该是均衡的完整管教体系中的一部分。在依附性的养育方式中,我们的目标是在孩子内心培养起顺从的态度,在孩子的周围营造一种环境,从而减少惩罚的必要性。然而,当确实需要进行惩罚的时候——这种情况是一定会出现的——依附性的养育方式就将帮助你明智地对孩子实施惩罚,因而就能够有助于让小孩听话,同时又不使他产生愤怒和恐惧。一些倔强的孩子的内在自我控制总是在失控的边缘摇摆不定,对于这样的孩子,(恰当的而不是虐待性的)惩罚能够起到作用;偶尔地进行恰当的惩罚可以为孩子带来额外的约束,这是激发起孩子的良好品行所必须的。当你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这种做法也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稳固的亲情依附之上,那么这种养育形式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在家庭里面,营造一个对孩子呵护有加的环境以及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慈爱,要比采用惩罚手段有意义得多。
对孩子的惩罚必须是恰当的,而不是虐待性的。羞辱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对孩子吼叫以及肢体上的责罚都是相当微妙的虐待形式,不易被人们明确地认识,所有这些做法带来的都只有坏处,而没有任何好处。请你千万要注意,不要用强制性的约束去使超过3岁的孩子屈服,也不要用愤怒、难看的表情或者语气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压制。这些惩罚形式都会引起孩子的愤怒和怨恨,而不会带来行为上的持久转变。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应该事先制定好家庭的规则,而且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违反这些规则所带来的后果,这可以使你在一时的盛怒之中避免对孩子进行粗暴和不公正的责罚。蛮不讲理的惩罚(比如,“我会好好地教训你两个星期!”)常常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在孩子事先不懂得规则或者是事先没有给予孩子警告的情况下。恰当的惩罚,比如教孩子明白错误行为的后果、撤销孩子的一些特权以及采用某些形式的暂停等等(见第十三章“通过行为塑造来进行管教:替代打屁股的各种办法”),都能够让孩子学会各种外在的规则,目的在于使孩子最终能够确立起约束自己的规范。
检查一下你和孩子在一起度过的时光你和孩子待在一起的宝贵时间是不是大多用在了惩罚孩子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造就出一个怒气冲冲的孩子,并且在你们之间会形成脆弱的亲子关系。养育孩子的快乐以及孩子成长发育的各阶段实在是太宝贵了,一丁点儿都不应该浪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消极互动上。你应该考虑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法;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嬉戏、玩耍。应该让孩子帮你做家务、帮你一起干一些活,让他知道有他陪伴在你的身边你感到很快乐。一旦你的孩子体会到与你待在一起有多么的愉快,他就会把这种体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做出良好行为本身也会带来快乐。
§chapter13替代打屁股的各种办法
人是否会改变呢?这是毫无疑问的。年复一年地,我们一直在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改变着我们的行为。虽然有些孩子很固执,对各种变化比大人更为抵触,但是孩子们正在成长和发育,往往比成年人更具有可塑性。借助于各种塑造行为的手段,你能够促进孩子们转变和成熟的进程。塑造孩子的行为指的是为孩子提供各种暗示和强化措施,引导他向着良好品行的方向发展。随着你不断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塑造,孩子的个性将随之而发生变化和改进。塑造孩子行为的主要方式包括夸奖、有选择性的忽略和暂停等手段,通过教育孩子明白各种行为的后果,采用各种诱导、提醒和协商,以及取消某些特殊待遇的办法等等。
夸奖
夸奖是一种很有用的塑造手段。孩子们通常都很想让你感到高兴,并且想要始终得到你的赞许。然而,你可能很容易就对孩子进行过分的夸奖。应该注意,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夸奖他们的行为,而不要对他们的人进行夸奖。像“乖女儿”、“乖儿子”一类的夸奖很可能会引起误解,最好还是留着用来训练宠物。对于有些孩子来说,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实在是让他们负担太重了(孩子会这么想:“如果我做得不好,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是个坏人呢?”)。比较好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你弄干净了自己的房间,干得不错!”“那是一个很好的决定”或者“我喜欢你在这幅画中用了多种颜色”。孩子会看得出你的夸奖是真诚的,因为你努力地使自己对他的夸奖明确、具体,这表明你在关心他。你也可以这样简略地夸奖孩子:“干得好!”“就照这样干下去!”或者只是简单的“好极了!”为了不让孩子陷入“我被人重视,因为我有很好的表现”的泥潭,你应该对他的行为进行赞扬,让孩子最终能认识到值得褒奖的是他的行为。还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对孩子做出的一大半行为你都要进行表扬,那么他要么会沉溺于大人对他的夸奖,要么会感到疑惑,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如此费尽心机地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对于那些他仅仅是因为好玩,或者是出于他自己的目的而做的事情,你根本不必去夸奖,甚至不必加以赞许。
如果你想让孩子达到一个明确的行为目标,比如要他停止抱怨,那么通过夸奖来塑造行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开始,你会感到你几乎对孩子说的每一个让人感到开心的词都要加以赞许(比如,对孩子说:“我喜欢你悦耳的声音。”)到了最后,随着抱怨的逐渐减少,越来越没有必要立即就夸奖孩子(当然,为了防止孩子故伎重演,进一步的鼓励还是有必要的),在这之后你就可以着手对另一个行为进行塑造。
西尔斯经典语录
让孩子去体验他们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这是使他们学会自律的最佳途径。这样的经验教训会让孩子记忆持久,因为它们来自于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