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阶段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懂得你要求他们做什么。作为一般的指导原则,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蹒跚学步的孩子懂得多少,然后再加上一倍,他大概至少能够懂得那么多。
训练宝宝听从大人的指导在15个月左右的时候,学步阶段的孩子开始能够听懂只有一个步骤的指令:“去拿那个球。”到了2岁的时候他们能够听得懂两个步骤的指令:“请找出你的鞋子,并且拿到我这儿来。”18个月之前,学步阶段的孩子还很少能够听懂口头的警告,除非伴随着动作。对孩子大叫“别拉猫的尾巴”根本没有意义,除非你站起身来,从猫身上掰开他的手指,边示范给他看边告诉他:“要爱抚猫咪。对猫咪要温和,不能去拉它的尾巴。”到2岁的时候,没有动作的辅助,孩子也可以听懂大部分的口头命令。
1岁大的孩子能够听得懂“不行”或者“停下来”的意思是他应该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这差不多已经到了他理解的极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必对他作进一步的说明:“停下来,别去碰。”你把他的小手拉开的时候要这么对他说:“宝宝会弄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说明可以更复杂一些:“停下来,别去碰。宝宝会弄疼的。炉子很烫!”父母常常能够由孩子的反应来了解自己的解释孩子听懂了多少。对于学步阶段的孩子,你应该让自己的解释简单扼要。你还可以用你的聪明才智来对孩子的捣乱行为打一些比方,这比用一些概念来解释你说的话效果更好。
关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记住一个十分有用的事实:孩子在学步阶段的思维是非顾伤残的危险硬要拿到它。由于她的个性,我们很少让她脱离我们的视线。她的让她不懈地努力着,跌倒了爬起来,告诉她“不可以”之后还在继续坚持,嘴里争辩着,让大人知道她想要什么。如果饼干筒被拿开、放到了柜子的顶上,她反而会来了劲,要爬得更高。父母的任务,用一个被初学走路的孩子弄得疲惫不堪的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保护我的宝宝,不让他摔断脖子,但仍要鼓励他进行学习。”常具体的,他们不能对概念作一般化的归纳。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知道了你们家的火炉是烫的(通常是通过自己一个人对火炉的实际体验这种最为不幸的方式,或者通过有大人指导的探究),但是当他到了奶奶屋子里的时候,别指望他会知道所有的火炉都是烫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要到4岁才会发展起来。
通过交谈进行养育学步阶段的孩子增长着的语言接受能力使得养育变得容易起来。在18个月~2岁之间,孩子可能说得相当少,但他们听得懂所有对他们说的话(在这个时期,指的是所有简明扼要的句子)。你应该在事先把要做的事情明白地告诉孩子,比如“爸爸要给你换尿布了。”事先告诉孩子可以避免惊吓到他,至少给爸爸带来了一个得到孩子合作的不错机会。
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会让养育变得更为容易。在这个阶段他不仅能够听懂你要他做些什么,还能够告诉你他想要什么。“不要”的意思是他要你给他拿掉尿布。这时,你先前在回应宝宝发出的信号过程中所作的明智投入开始有了回报。一个确信他的信号能得到回应的宝宝将会发出让人更容易明白的信号。
在18~24个月之间,成长过程中的另一个进展也会使养育变得更为容易,那就是在行动之前预先思考的能力。学步阶段的孩子能否一贯地这么做,主要取决于孩子的性情而不是智力。冲动的孩子往往会贸然地做出勇敢的举动,不会先考虑一下后果,筹划出变通的办法。你只要观察一下孩子怎么玩耍,就能够弄明白他处于思维成长过程的哪一个阶段。在15个月大的时候,劳琳常常要拿着一碗麦片粥爬上一段台阶,实在让我们生气。为了防止必然发生的粥碗打翻,我们不允许她这么做。到了19个月大的时候,劳琳端起一碗麦片粥就跑到台阶跟前,她站在台阶下,抬头望望,转过身来,在开始爬上台阶之前把那碗粥递给了玛莎。爬到台阶顶上之后,她又转过身来,伸手要玛莎把那碗麦片粥递上去给她。这时她已经相当成熟了,已经能够想象出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且想出了一个借助大人帮助的、有创意的变通办法。语言和认知能力的这些进步还减少了孩子发脾气的可能性,因为孩子此时已经很少再遭受到挫败,而且有了更强的能力来盘算出达到自己目的的变通办法。
西尔斯经典链接:适龄养育(一)
你应该对“适龄行为”有所认识,这样才能够给予孩子与年龄相适应的指导。下面列出了一些有益的提示,将帮助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进行正确的养育。
某些挑战性的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正常的。在典型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为了不断地成长,必须对某些行为加以练习,而这些行为又会让他惹上麻烦。在孩子从具有依赖性的状态变得独立起来的过程中,他往往会具有“叛逆”、“不听话”、“喜欢发号施令”、“莽撞无理”和“冲动”的特点。这些行为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孩子对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追求所带来的副产品。导致孩子“不听话”的固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在跌倒后激发他爬起来继续尝试的勇气。
和孩子一起进入“特定的时期”。成长中的孩子向前进两步又要向后退一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的心情在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之间来回摆荡。当他们向前迈入从未涉及过的领域时,或者在寻找新朋友、尝试新事物的时候,伴随着尝试出现了焦虑不安,由此就带来了养育问题,这是相当正常的。在每一个阶段中,风暴过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平静。两个月里心情一直烦躁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可能乖得像天使一样,成长过程的这个特点可以为孩子和你都带来好处。你要看清楚孩子到底处于哪个阶段。如果他尝试着疏远你、要变得更成熟一点,那就让他出点格好了。在这个阶段中,你的孩子好像疏远了你,他甚至会回嘴和顶撞你,你可千万别为此而恼怒。这样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的,孩子正处于“我自己来做”的阶段,他需要一定的空间以及来自场外的指导(包括纠正)。此后不久的某一天,像太阳落山之后又必定会重新升起一样,你将发现当你靠在躺椅上的时候,孩子又紧挨在了你的身边,要求你帮他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建议你和他一起参加一些活动。你甚至会在一天早上睁开眼睛之后发现6岁大的孩子又睡在了你的床上,紧靠着你。此时,孩子正处于“重新进行亲情连接”的阶段,这个阶段好比是孩子在成长旅程中的一个加油站,这时候孩子正需要进行情感上的燃料补给。应该好好地利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个间歇,这正是修补沟通中出现的裂缝、巩固你们之间亲子关系的好机会,你的孩子和你自己都应该在这个间歇中进行情感的重新充电,以便面对下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不和谐的时候,养育问题会成倍地增加。如果你试图要拴住孩子,而孩子却想摆脱你,你就很可能会对孩子正常的独立行为反应过度。当孩子处于“重新进行亲情连接”的阶段时,如果你十分忙碌而忽略了他,那么你就错失了巩固你在他心目中的安慰者、顾问、权威以及管教者地位的良机。
西尔斯经典链接:适龄养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