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性养育有助于孩子对你顺从依附性养育的真正回报是孩子对你的顺从。这种养育方式除了让父母为宝宝的需求敞开大门之外,还让宝宝为父母的期望打开了大门。父母们常有的抱怨是:“我的孩子根本不听话。”我们来考察一下“听话”这个词,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通常从依赖父母逐渐地变得独立起来,寻求着自我,孩子听从的是他自己的意志。因此,你的孩子实际上是听话的,但他听的是他自己的话,而不是你的。你的孩子会有多顺从,这取决于他的禀性以及你与孩子的亲密程度,他的禀性你无法加以控制,而你们之间的亲密是你能够加以影响的。由于你和感情亲密的孩子心灵相通,孩子会敞开心扉接受你的观点,用你的想法代替他原有的想法,听从你的话,不再对你封闭他的心灵。与父母感情亲密的孩子相信父母对世事是最在行的,这样的孩子总想让父母感到高兴。
即使是最执拗的孩子也会服从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意愿,只要父母采取“我的孩子越执拗,我就越要与他亲近”的养育原则。盼望着取悦父母、努力地顺从父母,这正是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的行为标记。南希有一个高需求宝宝,他已经4岁了,十分执拗。南希向我们坦白说:“最初的时候依附性养育让我花费了许多精力,感到很烦难。现在照料乔纳森变得容易多了,因为管教他的时候我们交流得很顺利。我最初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
西尔斯经典语录
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骨肉亲情之外,父母角色的确立源自于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孩子管教起来就越容易。
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几乎在能力和行为的所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西尔斯经典链接:为婴儿开发具有良好行为能力的大脑
婴儿正在发育的大脑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就好像一团几英里长的电线。每个神经元的末梢都有一些细小的纤维分支伸展开来,与别的神经元相连接,从而形成了神经传导通路。神经元末梢的这种连接是形成诸如习惯和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关联模式”的途径之一,“关联模式”又称为“组织结构”。依附性养育培养了孩子心理上的平衡,不仅使孩子在生理上组织有序,而且使孩子在心理上也得到了组织有序的发展。依附性养育有助于在小脑袋中建立起良好的大脑神经元连接。
不受疼爱的孩子很有可能在大脑中形成失序的神经传导通路,特别是当婴儿大脑神经元的失序连接超过了平均水平时,这种危险性就更大。这样的孩子在将来有着出现行为问题的危险,包括出现多动症、不服管教和情绪冲动等问题,这是在幼儿中甚至目前在成人中常见的、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病症,即所谓的“注意力低下/躁动失调症”(adhd)。人的大脑在头三年里的成长超过其他任何时期,在大脑的这个雏形期,对孩子的养育水平是否会对孩子大脑中与行为有关的神经传导通路的形成产生影响呢?我们相信这种影响是存在的,而且我们还相信进一步的研究很快就会证实:大一点的孩子和成人出现的许多行为问题,实际上是可以通过避免早期大脑发育失序来预防的疾病。
§chapter3了解1~3岁年龄段的孩子
小宝宝长成了一个初学走路的幼童,他们新学到的各种各样的本领对做父母的来说带来了许多挑战。随着孩子生理和心理世界的成长,父母们开始考虑如何来塑造他的行为,以便帮助他学习,并且帮助他避开麻烦。这个过程对父母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为了了解怎样对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进行养育,首先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十分有帮助的。下面,我们就来走入一个典型的初学走路的幼儿的心灵,用他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从而让我们弄清楚这个让人着迷的小家伙为什么会如此地具有挑战性。
初学走路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为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新学到的本领、新具备的能力决定了他的行为。为了有针对性地面对初学走路幼儿的行为,我们首先应该记住养育孩子的一个基本道理:给养育带来了挑战的正是孩子身上具有的促使他成长的内在。为了能够学习,孩子身上必须具备一种强烈的探索,但是冒险的探索也会把他们带入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通过了解什么样的本领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孩子的身上,你就会有所准备,明白自己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新能力加以引导,使之成为良好的行为。在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会提出许多更具有独立性的需求,比如,一辆可以坐着出行的“车子”,并且配上一个鸣笛的“喇叭”。有了这些东西,他感到已经准备好了,能够去周游世界——至少去附近周游一番。下面我们列出了一些你可以预料到的变化。
有了自己行走的能力你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学走路时会有什么感觉。宝宝看到了屋子四周各种诱人的景象,他发现还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去触摸看到的大部分东西。一旦开始学会了走路这个本领,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去支配它,这就是为什么初学走路的孩子总是蹒跚着不停地走来走去,他们还可能摇摇晃晃地走到危险的环境中去。行走演变成了奔跑,由攀爬几级楼梯发展到登上橱柜。
西尔斯经典链接:慢慢就会好的
你是不是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噢,让他去吧,他慢慢就会好的。”这句话其实是一个蹩脚的借口,借以掩饰父母不想去劳神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尽管它有一定的正确性,但还是反映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完全的了解。孩子的发育和成长往往被我们看成像衣服的尺码一样,一套衣服穿不下了,就把它扔掉,重新换一套大一点的、合身的来穿。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孩子们在从一个成长阶段进入另一个成长阶段的过程中,并不会把原有的行为抛弃掉,在一个阶段没有被纠正的不良行为会被带入下一个阶段。另一方面,当你看到你的孩子表现出“良好”或“不良”的行为时,你也不必过于高兴或担忧,那可能只是孩子一时的举动,就好像他在试穿一套衣服,不合身的话会很快脱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