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其他类型>西尔斯育儿经(最新版)> 第1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7)(2 / 2)

孩子在行为上的成长就好比是乘坐电梯在百货商场进行的一次购物。电梯门打开了,两个孩子走出电梯看看每一层都有些什么东西是他们需要的。一个孩子不要别人帮他选购,他随意地搜寻着,套上了一大堆新衣服,然后走回电梯,去商场的另一层。当他到了电梯里的时候,发现新衣服里边还穿着旧衣服,而且那些新衣服也并不是十分合身。但他仍独自一人坐着电梯一层一层地上去,在原先穿的衣服外面不断地再套上新衣服,每到一层都带上越来越多的根本不必要的东西。不用多久,早就该脱下来的衣服层层套在了一起,让他不堪重负。最终,再在外面套上新衣服的余地将会越来越小。

另一个购物的孩子从高明而又经验丰富的养育者那里得到帮助。这个养育者看到过许多孩子从电梯里出来,因此她知道这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我来帮你试穿一些新衣服,”她对孩子说道,又补充说:“但我们得合计一下该怎么处理你的旧衣服。有些看起来挺合身的,我们还是把它们留下,以后你还会用得着。那些不怎么好的衣服我们就不要了,好给合身的衣服腾出地方。”那个被养育的孩子去到商场的每一层,不仅拿上了很合身的衣服,并且手里不会有那些根本不必要买的东西给他带来拖累。

孩子们的哪些行为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己克服掉,哪些行为又需要你留神来加以纠正呢?与特定的需求、任务或者某个成长阶段特定的限制相关联的那些行为你最好就随它去,例如:初学走路的孩子会吸吮拇指;2岁大的孩子会不听大人的话;4~5岁大的时候见着生人会害羞等等。在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可以被原谅但又让人讨厌的行为应该加以纠正,比如,坐在餐桌前乱扔食物;捉弄家里养的小狗;对父母怒目相向等等。孩子们需要有所限制,以帮助他们成长为讲礼貌、有思想、谨慎小心的人。作为父母,你的任务就是要让子女们掌握能够帮助他们从一个成长阶段过渡到下一个成长阶段的自我控制手段。

双手变成了工具在学习拿东西的过程中,1岁大的宝宝学会了用手来操作他所接触到的东西。门是可以被打开的,把手是转动的,抽屉是往外拉的,吊绳是用力往下拉的,垃圾箱是可以倒空的,走得到、够得着的一切东西都是不错的游戏,至少他自己是这么想的。对这个充满好奇心的探险者来说,整个屋子就是一个没有被探索过的新大陆,他想把每块石头都翻起来看一看。

宝宝的小嘴开口讲话语言能力——口头的和肢体的——的发展使得对宝宝的养育变得容易了一些。宝宝开始能够用话语来告诉你他需要什么,他的这种新本领在让人欣喜之余也带来了困惑。宝宝的话语是十分有趣的,同时也会让人感到迷惑不解,父母往往要费老大的劲才能弄懂宝宝发出的“哒——卜”声到底是什么意思。学步阶段的孩子喜欢试着胡乱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为的是听一听这些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子,看看别人听到后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尖叫着、呼喊着、吵闹着,有时候他们的儿语让你听着感到开心,有时候又会让你心烦。语言还为感情表达带来了途径,一向讨人喜欢的孩子嘴里暴躁地说出个“不”字,会让你吃惊得瞪大眼睛。

西尔斯经典链接:对小手进行指导

孩子探索中的小手总是在搜寻着可以抓在手里的东西,因此有必要给这个年幼的探索者一些与东西相关联的语言联想,帮助他挑选哪些东西是可以用手去碰的。对于安全的东西,你可以说“可以碰”;而对于严禁触摸的东西,可以说“不能碰”;对于脸和动物,可以说“轻轻地碰”。为了调教任性的、见东西就抓的小家伙,你可以试一试鼓励他“用一个手指去碰一碰试试看”。如果孩子想碰的东西你认为完全应该去碰,你可以让他联想到另外一些词,比如“使劲去碰”、“值得去碰”。

宝宝有了自己的想法学步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进行思考,但还缺乏逻辑性。就像出生后第二年的前半段中运动机能开始发育一样,在这一年的后半段中智力也发展起来了。1岁大的孩子不用多少思考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各种运动中去,而2岁的孩子会研究一下他周围的环境,在用他的双手去冒险之前,会在头脑里首先盘算好行动的步骤。然而,宝宝做某件事的往往超过他成功地做这件事的实际能力。成长过程中特有的这个问题会使宝宝陷入麻烦,并让照料者处于危险的边缘。尽管你知道宝宝还没有掌握某项本领,但是你对他的解释阻止不了他进行尝试。比如,一天早上,我们的儿子斯蒂芬强行非要自己倒果汁不可。他那时已经会拿杯子和水壶,但是还不具有弄明白杯子什么时候倒满了的智力。他就是不要我们给他倒。于是我们让他站在水池边把水倒进杯子里,而我们在桌旁倒果汁。在水池边玩了一阵倒水之后,他终于肯让我把着他的手教他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不再往杯子里倒水了。

在第二个年头,宝宝的个性将变得越来越鲜明。活泼好动、莽撞、固执、小心谨慎、爱冒险是初学走路孩子的特点。孩子们生来是不一样的,不同类型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养育。马修在初学走路时相对来说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孩子,他好像在做一件事之前会首先进行一番仔细的盘算。如果他深深地陷入了麻烦,他不会反对我们把他解救出来。而2岁的劳琳生来就有不同的脾气,她看到橱柜顶上有一个让她动心的小玩意儿,于是不顾伤残的危险硬要拿到它。由于她的个性,我们很少让她脱离我们的视线。她的让她不懈地努力着,跌倒了爬起来,告诉她“不可以”之后还在继续坚持,嘴里争辩着,让大人知道她想要什么。如果饼干筒被拿开、放到了柜子的顶上,她反而会来了劲,要爬得更高。父母的任务,用一个被初学走路的孩子弄得疲惫不堪的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保护我的宝宝,不让他摔断脖子,但仍要鼓励他进行学习。”

西尔斯经典链接:要尊重见东西就抓的小家伙

你初学走路的孩子手里拿着一罐橄榄,你预见到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把橄榄弄得满地都是,于是急忙从他的手里把罐子夺了过来,并且想都不想,立刻就发起了脾气,要他别再去弄罐子。这么做,你确实可以免去打扫地板的麻烦,但是却惹来了孩子情绪上的麻烦要你去操心。

从孩子的手中把他所珍视的东西夺走,这种做法在社会生活当中无论如何是不恰当的:这有违孩子的天性,而且这也不是好的养育。“别乱抓东西。”你对他说,而正是你把他抓去的东西又抓了过来。把罐子从他的手上夺过来一定会让他感到恼怒,而且还进一步加重了他乱抓东西的心思。

实际上有更好的办法。对于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你可以和他进行目光接触,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他喜欢的其他东西上去。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告诉他你会帮助他打开罐子,让他拿一粒橄榄,并且指给他看你要他把这罐橄榄放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做法绝对是在礼貌和尊重当中进行的一种练习,采取了“大人主导”的方式。大人希望孩子做到的行为需要大人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西尔斯经典链接:多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小孩子们会做出令人讨厌的事情——并非出于故意,只是因为他们不像大人那样考虑问题。如果你对孩子引起的每一个混乱都耿耿于怀的话,那么就可能一天到晚都过得很不开心。你走进厨房,看到2岁的孩子把水泼得满地都是,你可能会陷入到“这下糟了”的心情中去:“噢,不能这样!这下我不得不来收拾这片混乱。他为什么要给我添这些麻烦呢?”其实你可以换一个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不必首先去想你自己的麻烦,而是把心思马上切换到孩子的想法上去:“这多好玩。瞧,用水和盘子还可以玩出别的花样。”你会想起来,他做的这些事情对他的成长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他是在探索和学习。你还会认识到,由于2岁大的孩子如此全神贯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让他继续干下去,他很可能就会大发脾气。你要是等上那么几分钟,他自己就会转而去做别的事情;而且,把地上的水弄干净也不是太难的事,到他6岁的时候他就不会这么干了。这样,你会发现微笑总是挂在你的脸上。不要老是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会让你避免精神紧张。

与学步阶段的孩子交谈:他们能够理解什么、不能理解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