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五章(1 / 2)

八四年,实行政社分开,改原来的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生产队为村民组。至此,从五八年到现在实行了二十六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彻底宣告结束。此时,在我们地区,人们的吃饭问题也完全解决,除少数有特殊情况外,只要你不懒,都不会吃不饱饭了。只是农村经济收入很少,大多经济条件还很差。

政府为了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各个时期在农村搞了一些经济项目。当时叫“发展多种经营”。八零年前后,我们这一带,平坝主要是推广栽桑养蚕,山上主要是种茶。

利用田边土壁、屋前屋后的鸡啄地栽桑养蚕,或多或少的给人们增加了一点收入。一般一家能卖百十、几百元钱,在当时也起了点作用。我四姐蚕养得好,还被选为县人民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变化,在八十年代后期,这两项在我们地区都被淘汰。前后还搞了其它很多项目,如搞竹编、养长毛兔、种烤烟、种药材、种各种果树等等,但都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市场,都没成功。

生猪是清溪河一带的传统家庭副业,也是农业地区农村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平时买油称盐、买针买线都望卖个猪变点钱来买。大集体时,粮食分得少,人们生活艰苦,菜根根菜头头都拿来人吃了。猪只喂山猪草,没喂精饲料,一年多才长一百多斤。一家喂一头两头都喂不肥。现在粮食多了,人们只吃细粮。粗粮象玉米、红苕都拿来喂猪。加上现在猪经过杂交改良,喂的都是良种杂交猪,只要六七个月七八个月就长二百多斤。以前提一人一猪认为是天方夜谈,现在两三个人三四个人的家庭,一家就可出槽七八个。

綦江是养猪大县,我们清溪河一带更是产猪的地方,农村是家家养猪。自古有“富不丢书,穷不丢猪”的告诫。看你一家人猪喂的多少、好坏可从某种程度上衡量这家人懒与勤快,家庭搞不搞得好。

这一时期,永新天天都有猪外运拉出,销往贵州、广州、湛江、珠海等地。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放活,有的靠养猪也富裕起来,也造就了一批生猪贩运户,生猪屠宰户。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在农村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成功,各种农产品开始堆积市场。计划经济时购物的各种票证不知不觉中退出了历史,慢慢地被人们淡忘。市场由卖方市场慢慢的向买方市场转变。

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它都会造就一批人,使一些人得利,也会使一些人吃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