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政策的逐步放活,有的企业开始进行承包经营了。个体工商业也很快发展起来,传统手工艺也得到恢复。手工糖厂、私人酒厂、农村面房、打米厂、豆油厂、饲料厂、个体理发店、缝纫店应运而生。特别是商业,一变过去整个场镇只有几家由供销社、商店垄断的商业门市。各种个体商业店铺满街都是,琳琅满目,市场活跃起来。
八三年,原社办企业人员吴文金、杨德华以每年上交三千元承包了永新公社社办企业下属的永新建筑工程队。聘请本公社潘显扬为技术负责人。从此永新工程队逐步发展起来,并主导着永新地区的建筑市场。
工程队承包时,没有任何实体,只有一个空头执照。借用公社社办企业办公室一间屋子做办公室。会计、出纳都由公社、企办财会人员兼任。此后逐步发展,建预制场、修办公楼、购置设备、培训人员。经过多年努力,成为拥有各种管理人员三十多人,年产值几百万元的一个集体性质的乡镇建筑企业,也是永新乡镇企业的骨干企业。工程队由原来的五级队升为三级公司。负责人虽有更迭,潘显扬一直为技术负责人。从工程队到公司,没有出过质量问题,口碑很好。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这一时期,永新地区的房屋建筑设计,除少数是綦江设计室和其他部门设计外,大多是由潘显扬无偿设计,无偿进行技术指导,方便了建设单位、建房个人,减少了一定费用,对这一地区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直到九四年到九五年,已更名为“清溪建筑公司”的永新建筑公司,到了鼎盛时期。但镇企业办负责人借整改之机,将其整垮,并由镇企业办接收,后又改制出卖。从此后,永新的建筑市场进入各自为政时期。
由于房屋结构的逐步改变,新式砖混房屋的普及,新的建筑匠人队伍迅速崛起,并悄悄地进行新旧行业,新旧技术的更迭转变。
石匠、木匠、泥水匠、土匠、盖匠是清溪河沿岸建筑上传统的五大工匠。随着中国政策的改变,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存和居住条件的迅速变化,进入九十年代后,农村人们逐渐把旧式草房、土墙房子改变为砖房、预制板房子,筑土墙的土匠、盖草房的盖匠退出了历史。泥水匠行业却得到空前发展。并出现了新的钢筋工、混泥土工行业。
以前我们地区的泥水匠除少数在外面城市厂矿做过活路会修砖房外,大多旧式泥水匠主要是翻盖瓦房、糊壁头、打灶什么的。修房掌墨师都是木匠。进入现代建房后,建筑工匠以泥水匠、砖工为主了。
在七十年代中期前,永新还没有预制板房子。人们也不了解什么钢筋混泥土。砖木结构房子都只学校、供销社等单位修了很少点。区政府修了个大礼堂。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用预制板做楼面。那时预制板要到綦江县城去买。为了永新地区建筑的需要,永新建筑队在清溪河岸办起了预制场。从此后,永新使用的预制板就主要是永新自己生产的了。
在唐山大地震前,也就是七十年代后期前,砌筑砖墙都不用水泥,只用石灰拌当地小河沙砌筑。门窗洞口也不用钢筋混泥土过梁,用砖发旋。那时除了修堤坝外,建筑上都还很少用水泥,人们对它还很陌生,把它叫“洋灰”。当时的泥水匠,能糊把水泥搓沙就算好师傅了。壁头都是用稀泥巴加上糠壳、稻草截截踩茸了糊底,上面用石灰罩面。
唐山大地震后,做砖墙才掺水泥。用混合沙浆、水泥沙浆彻墙。随着经济条件好了,人们要求高了,糊壁头就不用稀泥巴了,改为混合沙浆、水泥沙浆。面子八十年代刷石灰浆、刷涂料。九十年代就是刮仿瓷,刷墙漆以及年年变化的说也说不完的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