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章(2 / 2)

一九七六年,全县种植水稻555,885亩,总产稻谷106,900吨,亩产191公斤。

一九八四年,全县种杂交稻259,000亩,亩产377公斤。

一九八九年,我县种水稻479,515亩,总产稻谷192,541吨,亩产登上了400公斤。

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地区的水稻亩产就上千斤,一千一二百斤了。

不知是种子原因还是气候原因,也可能是耕种习惯原因,七十年代以前,清溪一带海拔在二三百米以下的坝下地方是不种玉米的,因种的玉米结的穗一般都是稀癞子,没有多少颗粒。在四五百米高的山上才广种玉米。吃嫩玉米的时候,坝下的人还要到山上亲戚处去吃稀奇。

七十年代后期,我们坝下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田坎上都广泛种植。随着杂交玉米的推广,亩产也能产七八百斤,而且还是套种,玉米成了我地三大主粮之一。

我们这一地区传统的土头都一直只种两季,每年麦子胡豆收了栽红苕,红苕挖了种麦子或胡豆豌豆。现在土头就多了一季玉米,就有了麦子、玉米、红苕三季,使土里的粮食亩产也大大增加。

开始种玉米,还是采用的是常规种法,在地里打上窝,把玉米种子直接丢在窝里,淋粪盖上土。这种老方法种法浪费种子,出苗不整齐,有害闹,失窝多。后来种植杂交玉米,推行泥巴团育苗,待玉米苗长到几叶后再移到玉米地里。这一技术又省种子苗又齐,非常好。

杂交玉米杆子矮,抗倒伏,产量又高。

为了推广双杂,指导种植,县农技部门抽调了农技师陈文彦和刚从西南农大、重庆农校毕业不的任国柱、朱开华、邹仿才等到永新蹲点指导。他们很受农民欢迎,与农民相处很好。对我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种植,起了很好的作用。

分组作业,联产承包,“两杂”示范推广这时期,我们新农村是区政府驻队村,当时的区委书记张开科直接驻我们新房子生产队。很多农业种植新品种新技术都在我们生产队搞示范。

张开科是不抓阶级斗争后新时期驻我们生产队的脱产干部,能力强,人也比较诙谐,处理问题有魄力。不抓阶级斗争了,就和每一个人都能共处,大家的神经都不绷那样紧了。生产队大多数人对他印象很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