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年,永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双杂的逐步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清溪河沿岸原来的水稻品种是“黄边粘”、“马尾粘”等,五十年代有“中农四号”、“南特号”等,一亩只能产三百多斤。这些老品种,杆子高,爱倒伏,地肥了不行,瘦了也不好。六七十年代推广双季稻,种植“汕优”品种、矮杆密植品种,“黄谷糯”等品种,产量也只有四五百斤。种“杂交稻”,亩产一下提高到八百斤、一千来斤。粮食产量成倍增加。
“双杂的研究成功,是农业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一个飞跃,对日渐增多的人口吃饭问题起了了不起的作用。在我们这一代饿怕了的人们心里,袁农平是我们真正崇拜和敬仰的科学家。他解决了人们最基本又最高级的生存问题。
这些能解决、改善、提高人民生活,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科学家、研究者,是人类最大的贡献者。
哪些研制杀人武器和研究战争的人,应是人类的罪人。他们给人类带来的是血腥、灾难、恐怖、残忍。如果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去迎合那些想当统治者的战争狂人,去从事这些罪恶的研究,人类的灾难不是可以少一成吗?
全世界的人们都应反对一切战争,谴责一切研制战争武器的人。
开始种植杂交水稻时,人们不大习惯。为了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政府花了很大精力。永新在我们生产队试点,进行杂交水稻蒸汽育秧新技术推广。政府投资三千多元,买来进口日本铝皮,做成长方形秧盘,把谷种撒在秧盘里,用塑料薄膜搭个大棚。里面用竹子搭成架子,秧盘放在架上,棚里做个瓮,用蒸汽催芽。等芽长到两三片叶时端出棚子适应一天后再拿来栽到秧田里。在秧田里分蘖成多个分蘖后再移栽到大田里。
这种分段育秧,既解决了早春春寒烂秧问题,又由于寄栽均匀一致,形成多叶壮秧,秧龄可达五十多天,可延长栽秧期,减缓栽秧时间压力。特别适合下涝田、深泥足田、麦干田等条件差的田。是育秧史上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改革。
杂交稻我地又叫它一根苗。分蘖性强,一窝只栽一粒谷种发的苗。如在秧田里管得好,一粒种可分好几个到十多个蘖。比原来的老方法节约谷种十来倍。原来一亩地要用谷种二十来斤,秧苗是狗毛秧,现在只用两斤左右。
从《綦江文史资料》第十四集“綦江水稻生产的发展”一文中记载的资料可以看到近几十年我地水稻产量和种杂交稻后,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具体数据。
资料记载的数字是:一九四九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93,782万亩,平均亩产仅179公斤,总计产稻谷88,630吨,按当时42.59万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占有稻谷208公斤。
一九五六年,全县种植水稻598,357亩,总产稻谷111,355吨,亩产180公斤。
一九六一年,全县稻谷产量下降到了解放后历史的最低点,当年种水稻367,812亩,总产稻谷42,960吨,亩产仅117公斤。
一九六六年,我县栽种水稻530,591亩,总产稻谷101,985吨,亩产192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