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最近一直在研读德意志帝国史?”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德国国防部长弗朗茨.约瑟夫.容身上之时,林太平突然转头对身边的戚度笑着说道。“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尝试着以俾斯麦的角度看待欧洲。”戚度依旧是那习惯性的面无表情,从容而淡定的回答道。
公元前,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生活着20多个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尔曼人。公元2到3世纪,这些日尔曼部落从彼此孤立散居状态逐渐形成了萨克森、法兰克、巴伐利亚、图林根、黑森、弗里斯等一些较稳定的部落。他们与罗马兵团交锋,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罗马人的外籍雇佣军而输诚。从公元3世纪起,面对已经没落的鹰徽军团,日尔曼部落开始大举南下。公元5世纪末,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传奇的查理王统治时期,这个王国的版图达到鼎盛,其疆域包括整个中欧以及今天的意大利、瑞士、法国等欧洲大半的区域。
公元814年,查理大帝驾崩,帝国随即分裂。在分割帝国遗产的过程中,以讲德语和法语的区域为界限,帝国被分为东、西两个帝国。东法兰克帝国包括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施瓦本和图林根五个公国。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帝国的末代皇帝卡洛林死后无嗣,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东法兰克帝国开始向德意志帝国过渡。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正式创立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和德意志王权,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德国历史的开始。这时的王国大致包括今日的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公元936年,奥托一世即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封建主势力,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并于962年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史称奥托大帝。东法兰克帝国改名为罗马帝国。此后这个大帝国在13世纪后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到15世纪以后正式定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在11世纪上半叶时,德意志王权处于极盛时期。13世纪中期,中央政权日趋衰弱。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发表黄金诏书,承认帝侯有选择皇帝的权利,使“神圣罗马帝国”中央皇权名存实亡,德国开始走向封建割据,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分割出几百个小国或政治集团。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各民族国家相继建立的时代,而德国却处于内战、分裂和落后的状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为此德国人落得个“后起的民族”之名。
18世纪,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和奥地利崛起为两个起决定作用的权利中心,,它们之间的斗争基本上决定了18世纪的德意志历史。随着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此的封建体制被荡涤。而依旧停滞不前的德意志帝国受到来自西方的冲击,普鲁士和奥地利企图以武力对这个邻国进行军事干涉,但惨遭失败,但是在拿破仑当时跨时代的军队冲击下,无论是从来奉行军国主义的普鲁士,还是幅员辽阔拥有多民族雇佣军团的奥地利都无从匹敌。德意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加冕的礼炮声中归于灭亡。
普鲁士的惨败,迫使其统治阶级进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改革。1813年10月,普鲁士、沙俄、奥地利和瑞士四国联军在莱比锡城郊大败法国,德意志各邦国摆脱了拿破仑一世的统治。1814年3月20日,四国联军占领巴黎,拿破仑王朝覆灭。对拿破仑战争获胜后,1814~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了欧洲新秩序,但德意志人想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希望并未实现,取代老帝国的是由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这依旧还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但是由拿破仑的远征军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德意志邦联遍地生根,1834年德国建立了关税同盟;1835年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开始了工业化进。随后不满现状和分配关系的德意志邦联的资产阶级在1848年到1849年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但是虽然各地民众的斗争声势浩大。但是事实上建立在容克地主基础之上的德意志邦联各国对革命并不感冒。
仅以在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为例,在成为最强的德意志邦国、作为统一德国的政治中心与在19世纪末在欧洲大陆争霸之前,普鲁士看似落后。但是在这个国家东方,庄园起义仅仅在条顿骑士团没落时发生。在骑士团统治下,农业结构十分松散,普鲁士贵族们渐渐扩张领地,占领骑士团曾拥有的农地,令农民顺从。就连市区也缺乏导致革命的诱因―容克为了防止城邦坐大,就促进它们的贸易,令市区、郊区的劳动阶层都必须向封建制度臣服。
相对来说,在英国与法国,市区发展随着封建制度崩溃而来。所以从启蒙运动到德国在二战战败,两国都更能适应西方民主制度。但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则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令议会政府难以兴盛。所以即便在拿破仑摧毁了普鲁士貌似强大的军队之时,军事贵族为世袭的统治阶层,仍然获得着民众的效忠。没有人试图从根本上去改变这个国家落后的社会制度。
而除了普鲁士,在整个德意志地区,几乎在所有德意志邦国里,政治分裂、贵族与商人的利益冲突,以及扼杀竞争与创新的公会制度。这的确能确保中产阶级弱小,保得住旧制度,让政局稳定。但是面对法国的进攻时,普鲁士完全招架不住。因此,很多人都警醒,并深信脆弱、分裂和落后的德国将会被她统一、工业化的邻邦侵吞。不过德意志寻求的解决之到并不是革命,而是统一。
因此1848年的革命与其说是一场德意志各邦国的资产阶级暴动,不如说是发生在法国巴黎的二月革命的分会场而已。不过事实证明法国的二月革命不过请回了拿破仑帝国的直系继承人―拿破仑三世。而在德意志邦联,这场革命的唯一成果就是令资产阶级以解决德意志统一为名,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所谓的“国民议会”。渴望强大的容克贵族们期待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但是在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大巨头的角力之下,德意志的统一最终需要的不是会议而是内战。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切最终会在这次会议之中来自普鲁士代表―体格强壮、个性粗野、在柏林大学期间就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的年轻人―俾斯麦来推动。虽然这个年轻人至少还要在大使这个人微言轻的岗位之上摸爬滚打八年之久。
1857年,曾以“不能接受“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为由拒绝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由于中风导致身体局部瘫痪并精神失常。而其与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路多薇卡(著名的茜茜公主的姨妈,不过茜茜公主有九位姨妈,所以这个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的婚姻又没有子嗣。因此从1858年开始,他的弟弟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出任普鲁士摄政王。
“很多人都认为霍亨索伦王朝之所以可以欧洲历史上最幸运的世系,带领普鲁士从一块贫瘠的沙丘平原上悄然崛起,沿着腓特烈.威廉大选侯、腓特烈大帝等人的辛勤足迹,最终统一德意志,使普鲁士精神成为一个令欧洲人畏惧而钦佩的名词。得益于威廉.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廉一世。尽管人们谈起德国统一之路,总是首先想到铁血宰相俾斯麦或军事改革家毛奇,但站在统一的最高荣誉宝座上的,毕竟还是他这位德国皇帝。而与之想对应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则不是被世人所遗忘,便是被刻画成因循守旧之徒,但在华丽的传奇之下,事实却并非如此。”谈到那位由于起用俾斯麦而青史留名的德国皇帝。戚度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意。因为大多数时候人们对历史的见解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总是给人一种幽默的感觉。
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三世的人生机遇在普鲁士历史的诸位国君之中可谓不幸。在他幼年时,他父亲正与情妇威廉敏妮.冯.利希特瑙打的火热,不知道是嫌儿子碍眼还是自己都觉得私生活过于糜烂,总之他将小腓特烈.威廉交给家庭教师抚养。这段童年经历的阴影使腓特烈.威廉三世,个性优柔寡断,但又虔诚忠实。
而继位成为普鲁士国王之后,腓特烈.威廉三世又偏偏与拿破仑这头来自科西嘉岛并立于欧洲。他曾试图在反法同盟之中保持中立,虽然这一点曾令拿破仑许诺汉诺威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但是随着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邦建立,在普鲁士中立的意义对于拿破仑来已经不大了。因此拿破仑在与英国和谈中表示出将汉诺威归还英国的想法,普鲁士宫廷感觉受到了欺骗,反法情绪高涨。1806年7月25日,普鲁士与俄罗斯签订条约,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在1806年10月的耶拿―奥厄施塔特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由于武器落后、战术保守、动作迟缓,几乎全军覆没,连普军总司令也光荣牺牲。随后拿破仑进驻柏林,普鲁士王室逃亡东普鲁士,不得仰仗俄罗斯沙皇的庇护。
1807年6月弗里德兰战役后,法军占领整个普鲁士领土。7月9日普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普鲁士王国只剩下了“旧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四个省。
不过这样的一场惨败却并非全然都是坏事,腓特烈.威廉三世所任用的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男爵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设立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并颁布了《普遍兵役制》。而对普鲁士和德意志影响更为深远的却是腓特烈.威廉三世任用威廉.冯.洪堡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了改革,他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最终令这个国家浴火重生,在遭遇了多次的挫折之后。1814年3月31日普鲁士军队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进驻巴黎。而腓特烈.威廉四世和威廉一世当时都在军中。因此这两位君皇后来无一例外的获得了军队的忠诚和支持。但是在政治领域事实上腓特烈.威廉四世远比自己的弟弟开明和富有创见,正是他颁布了普鲁士宪法并设置两会制的议会,不仅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议会与州份议会,也保证国王能操纵军队与官僚。
而相反威廉一世由于没有预料到会登上王位,所以并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甚至在服役报告中得到了“一名勇敢的士兵”的评价。因此他比他兄长较少干预政治,但他只不过是寻找一个谨慎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斗争。而他与俾斯麦之间,与其说是慧眼认珠的发现了这位“铁血首相”,不如说是威廉一世与议会妥协的结果。1862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保守派的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