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共体成立之后,很长时期内一直将经济一体化作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防务合作进展缓慢,毕竟动刀动枪这种事情远比煤钢联合来得复杂。虽然早在1951年4月18日,西德就同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王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当时的法国总理r.j.普利文便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表演说,提出了建立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欧国家统一的“欧洲军”的计划。此后,在美国参与下,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谈判,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于1952年5月27日在巴黎正式签订《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法国希望英国加入,以牵制联邦德国。但是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只表示支持和合作,没有参加。欧洲防务集团条约规定,六国要共同组成一支有统一领导的指挥机构、有共同预算的超国家的欧洲军。这支军队应与北约组织密切合作,在北约组织范围内参加西方的防务。由于当时法国国民议会的多数议员惧怕联邦德国重新武装,担心法国参加欧洲军会丧失独立防务,于1954年8月30绝予以批准。原本生计勃勃的欧洲防务集团也随之夭折。
不得已在1957年3月25日,德国又同上述五国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即所谓的“罗马条约”。与煤钢联盟及欧洲防务共同体这些初期的做法不同,《罗马条约》不集中于控制诸如煤钢等从前重要的战争战略工业,或是合并防务力量,其重点更多是通过成员国之间加深合作、促进贸易来发展西欧各大经济体。
而冷战的结束,宣告着矗立在东西方之间的铁幕崩塌了,那来自东方的红色铁流的威胁也淡化了。但是欧盟各成员国才不得不开始将防务合作提上议事日程。这一举动看似荒诞,但其实欧洲各国却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北约本是为冷战而设计的防御性军事同盟,由于美苏之间的核恐怖平衡,使北约在冷战时期一直处于安然无事的状态,从无有机会实施军事行动。这一点对于欧洲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是冷战结束之后,北约却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指导下,频频出击,欧洲各国不得不在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军事打击和战后重建等方面疲于奔命。
20世纪末的前南冲突本是地区性的事务,欧洲各国对于这个“巴尔干火药桶”的威力早已感同身受,更不愿去招惹正在冬眠期内的“俄国熊”。但是偏偏华盛顿方面一心想在南联盟身上树立自己的威信和霸权。最终在北约的框架之下,欧洲各国不得不出兵影从。科索沃的硝烟并没有散尽,那里仍然是欧洲和平的隐患。而且没有人能开出彻底医治痼疾的灵丹妙药。骚动和不稳定继续出现在黑山、伏依伏丁纳、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在东南欧以及中亚其它地区,同样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欧洲时刻要准备着,应付新的波黑或科索沃战争出现。
欧洲仍然要为它的安全寻找出路,并不仅仅是因为巴尔干半岛危机四伏。北约的轰炸在它与俄罗斯之间炸出了巨大的裂痕,而且有可能是无法弥补的。科索沃战争暴露了美国在欧洲追求霸权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疯狂。俄罗斯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屈辱,不得不重新检讨它对西方的外交战略。莫斯科方面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尽管俄罗斯曾经为拆掉“铁幕”尽心竭力,但是世界政治角逐却没有因此改变它的游戏规则:强权和实力。在西方的眼中,俄罗斯仍然是“危险的野兽”,而且美国现在并不在乎它如何咆哮。
欧洲在冷战后曾经获得一线曙光―实现全欧的联合。科索沃战争使这一前景黯淡无光。南联盟的命运使那些“被排除在北约东扩名单之外的”国家,如白俄罗斯等国,不得不采取新的防备措施,警惕科索沃的悲剧降临。而欧盟也不得不枕戈待晨,因为美国正为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不惜破坏与俄罗斯在限制和裁减战略武器方面的合作。所有这些都使欧洲国家心惊肉跳。
欧洲国家已经意识到,美国依旧想要控制欧洲的安全事务,而且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承担相应的义务,付出必要的代价。因此在欧洲必须建立自主独立的防务能力。欧洲应该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工业基地和职业军事技能,保证在美国不存在或不愿意参与的情况下,自己解决欧洲的问题―诸如东欧地区的领土纷争和种族冲突;难民涌入、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
欧洲人从来没有放弃在组织架构、机构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冷战一结束,法国和德国就建立“法德旅”,随即,在1992年又组建欧洲军团。1998年12月,英法两国在法国圣马洛达成《欧洲防务合作宣言》,提出建立欧洲的快速反应部队。《圣马洛宣言》后,欧盟决定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之中发展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决心在欧盟内部设立相应的军事组织架构,以支持欧盟的自主军事行动。
2000年欧盟尼斯首脑会议决定,欧盟理事会之下新设三个常设军事机构,即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和军事参谋部。2003年,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欧盟快速反应部队:到2003年,组建一支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在60天内部署到位,至少能够维持1年的军事行动。从而使欧盟拥有了一支在北约不直接介入的情况下,独立实施危机预防与控制、维和以及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力量。
而在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框架下,欧盟也正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独立的军事行动。2003年3月,欧盟领导下的350人的军队接替北约在马其顿执行代号为“协和”的维和行动,这是欧盟领导下的第一次危机管理行动。欧盟部队在马其顿执行维和任务,标志着欧洲首次行使安全使命,是欧盟在共同防务方面迈出的重要步伐,具有深远意义。同年,欧盟警察团正式取代联合国国际警察特遣队,开始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执行使命,帮助当地的警察维持波黑地区的治安。
2003年6月,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欧盟实施了代号为“阿特米斯”的联合行动。建立了一支由法国指挥的欧盟多国紧急维和部队,进驻刚果(金),平息种族冲突,维护当地秩序。2004年6月,北约首脑会议决定在2004年年底前终止北约在波黑的军事维和任务,该任务由欧盟接管,欧盟为此准备了7000人的部队。随着非洲局势的动荡,欧盟增加了在非洲的维和行动。2005年7月,欧盟表示愿意帮助非盟在苏丹达尔富尔进行维和行动,并且计划在中部非洲建立军事基地,以便更加有效地推进和维护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除了在非洲的行动外,2005年9月欧盟还向印度尼西亚派出军事观察团,与东盟5国采取联合行动,监督政府和反政府武装自由亚齐运动双方执行“谅解备忘录”,这是欧盟军事力量在亚洲的首次行动。这无疑表明欧盟的雄心并非只在欧洲,他们所瞩目的是整个世界。
但是维持和平并不等同于战争,欧洲各国都期待用一场实践来检验欧洲防务独立联合的成败。他们一直期待终于有一天,欧洲国家决定发动一次军事行动,没有美国军队参加,他们曾设想这场战争可能发生在巴尔干、高加索或者北非。虽然这可能是采取唐吉诃德式的冒险,但是当欧洲在一次“处女行动”中取得成功之时,欧洲自主独立的安全防务从此昂首阔步,欧洲一体化也终于梦想成真,欧洲成为当今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一极。但是欧洲人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战场竟会是大西洋的另一侧―南美洲大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