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阿根廷本土仅276海里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称之为福克兰群岛,就其本身而言,与很多孤悬于大洋之上的岛屿一样并没有太多的价值。这片由346个岛礁组成的群岛,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岛屿为15个,主要有索莱达岛(即东福克兰岛),大马尔维纳斯岛(即西福克兰岛),总人口不过两千人。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此外位于马尔维纳斯群岛东南716海里,位于西经39度南纬53度的海面上,总面积3700平方公里的附属岛屿-南乔治亚岛,那里的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但最多时也不超过500人,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
由于地处南半球高纬度海域,马尔维纳斯群岛属寒带气候,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仅为5.6c。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在两座主要岛屿的北部都分布着东西走向的山脉,其中最高峰为东福克兰岛的尤斯伯恩山(mountusborne)-海拔705米。沿岸许多溺河谷形成有屏障的天然海港,覆盖著厚厚泥煤的宽阔峡谷流则流淌短小流缓的河流。
泥煤是当地人的主要生活燃料,岛上植物低矮、浓密,分布在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上,以白草和岩高兰为主。而在那些牲畜放牧受到控制之地方,沿海岸线和离岸小岛现仍布满原始的丛生草。寒冷湿润的气候抑制草木植物的完全腐烂,从而堆积了深厚的泥煤层,当地人便将他们挖出来取暖作饭。
岛上95%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和渔业,放养有71.2万只绵羊,年产羊毛230万公斤。由此羊毛和渔产品加工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以至于福克兰群岛在英联邦之中所使用的总督旗和国旗之上除了代表英联邦的“米字旗”的标志之外便是一艘帆船和绵羊的图案。而该岛另一重要产业是发行邮票和纪念币。自1987年起,马岛当局又向在群岛专属区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捕鱼特许税,特许税年均收入约2200万英镑。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500万英镑。
如果没有英国和阿根廷的主权非争,这片群岛虽然贫瘠但依旧不失为是一个避世者的人间天堂。岛内交通有机动车和一家政府经营的航空公司。一艘海岸货船往返于两主要岛,运送补给品和收集羊毛以便转运英国。岛上电力自给自足,年发电1200万千瓦时。共建有5座中小型机场,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飞往马岛。公路总长近440公里,主要港口为斯坦利港。从福克兰芒特普莱森特机场到英格兰有途经亚森欣岛的定期客运班机。拥有良好的对外电讯通过卫星联系。
岛上没有失业,实行11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首府斯坦利港设有中小学,另设巡回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每年选送学生去英国学习。1998年教育经费为310万英镑。岛上有2家电台,一份周报。岛民在大部分医疗项目上享有免费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医院,共28张病床,危重病人则可以送往英国、乌拉圭等国救治。只是由于住房缺乏,故入迁移民少。
因此长期以来一直都有人对马尔维纳斯群岛成为英国和阿根廷外交纠纷漩涡持有“何至于此”的简单看法。这个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以上的群岛无论从经济还是政治角度来看都无疑是一个鸡肋。即便是马岛战争之后,马岛开始使用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以体现岛民自治。同时马岛当局也已实现财政自理,但是这个群岛原始的经济模式依旧决定它无法自负盈亏,1998~1999年度,马岛财政收入为4370万英镑,财政支出4480万英镑,财政赤字依旧高达110万英镑。这笔钱自然还是要英国政府埋单。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要为岛上1700人以上的驻军(几乎与马岛总人口相当)承担巨额的国防开销。
而站在阿根廷的立场看来,马尔维纳斯群岛在经济上同样没有诱惑力。如果说群岛上之上年产几千公吨羊毛和羊肉在早已进入工业化时代的英国还有市场的话,在农业发达的阿根廷本土恐怕只能是无人问津了。而岛上的居民97%是英国人后裔,说的是英语,居民中80%信奉的是基督教而并非是阿根廷90%以上的民众都信仰的天主教。因此诚如英国所说,违背福克兰岛民的意愿,将身家性命交与阿根廷统治管理,绝不是结束其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个新的殖民地。因此即便联合国宪章承认的自决原则运用于福克兰岛民,英国事实上也应拥有该群岛的主权。
所以在联合国的大框架之下,一直有国家提出的决议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紧对话,和平解决马岛争端。阿根廷政府也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但都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拒绝。
而自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历时74天的英阿马岛之战结束以来。英国和阿根廷两国就这一争议岛屿的摩擦也依旧不断。1986年英国单方面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根廷就此提出强烈抗议。而近年来阿英又就马岛主权和地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95年9月,阿英达成在马岛水域勘探、开采石油的协议。1999年,双方在关于阿恢复与马岛直航、阿公民持本国护照赴马岛、石油开采、打击非法捕鱼、通讯、巡逻等领域达成协议。同年,阿英两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举行了马岛交战以来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局势似乎有所缓和。
但是2001年,阿根廷政府重申对马岛享有主权,呼吁国际社会敦促英与阿重开马岛主权谈判,表示愿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并将依据国际法尊重岛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可英国却政府则重申马岛主权不容谈判,岛上居民享有自决权的原则立场。2月,阿政府拒绝马岛当局提出的组建联合巡逻队,防范非法捕鱼的建议,称马岛当局不构成马岛争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两国达成允许两国民用船只在阿大陆和马岛之间直航的协议。3月,英国宣布将南乔治岛的驻军撤至马岛,阿根廷表示欢迎。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这句充满豪气和自信的话语显然不是英国发明的,甚至可以说大英帝国对于这句话语还颇有一些怨念。但是如果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将香港比作一个会下金蛋的金鸡的话,那么马尔维纳斯群岛顶多也就是一直毛发稀疏的绵羊。向来精于算计的大英帝国在香港问题上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选择了退让,但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问题之上“约翰牛”的“牛脾气”却似乎又回来了。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阿根廷实力不足那么简单吗?还是马尔维纳斯群岛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丰厚利益呢?
有人说马尔维纳斯群岛原非外表上所见的那样贫瘠。岛上有铝、银、铁、铅等矿藏。渔业资源更是很可观,据估计,附近海域蕴藏7000万吨至2亿吨磷虾,每年可以捕捞300万吨鱼。此外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锰矿等,石油储量可达60亿桶,是英国北海油田储量的数倍,正因为此英国政府才顶着阿根廷人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死守马岛主权的底线。但是蕴藏量是一回事,开采出来又是另一回事。马岛之上地势崎岖、交通不便。英国政府要想开采岛上矿藏便需要投入巨资,改善岛上的基础设置。而这笔巨额开支本身便已经可能令在开采岛上矿藏变得得不偿失。
而就其大陆架石油开采问题而言,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是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海洋石油产区。北海油田的开发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挪威等北海沿岸国家纷纷投入北海石油开发,形成盛极一时的“北海石油开发热”。到20世纪70年代,英、挪两国都在北海发现了大油田。1978年,英国北海油田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满足了本国石油消费的一半。紧接着,挪威石油年产量也超过了3000万吨。北海石油的发现和开采,给深受能源紧缺之苦的西北欧国家的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1982年,英国北海石油年产量便超过亿吨大关,1989年,挪威也超过7000万大关。一向依赖石油进口的工业发达国家,一下子变成了石油出口国。
英国北海的海上基础设施完备,国家政治稳定,劳动力技术熟练,拥有长期培育的高度专业化的承包商,这些因素使北海继续吸引着投资者。虽然经过30多年的开采,但是英国大陆架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产油区之一。英国政府预计大陆架的石油产量将从2004年的370万桶/日继续下滑到2010年的250万桶/日,而单位作业成本和开发成本却在上升。但是要保持全球竞争力,英国石油工业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开采遥远南大西洋的新油田,而是减缓产量递减的速度,加强勘探和评价使北海新油田尽快投产,找到新的途径开发那些临近商业寿命终结的油田,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开发边际储量。毕竟英国海域的北海油田可能储量约30-40亿吨,探明储量也在22亿吨以上。即便再开采30年也仍未进入衰竭期,舍近求远自然去开采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海底油田显然并不经济,毕竟海上采油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开发和维护都并不容易,一旦发生事故远离本土往往难以及时处理。2007年8月位于英国北部城市阿伯丁东北200多公里处北海油田一处海上钻井平台发生火灾,英国政府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动用空军和海岸警卫队进行人员疏散和扑救,仍花费一天的时间才将火势控制住。因此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海域虽然号称“新科威特”,但是从发现石油资源以来从未被开采出过一滴石油。从某种意义上讲,将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海域交给阿根廷人开发再收取高额的开采费用似乎更符合英国的利益。因此阿英达成在马岛水域勘探、开采石油的协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动着英国政府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问题上采取如此强硬的态度呢?或许一场发生在1914年12月8日的海战可以给世人一个答案。1914年战争爆发前夕,英国皇家海军的力量远比德意志帝国海军强大。英国皇家海军有两个主力舰队,一个是基地在苏格兰斯卡珀湾的本土主力舰队,另一个是基地在马耳他的地中海舰队。皇家海军一共拥有无畏级战舰30艘,巡洋舰113艘,驱逐舰229艘,潜艇70艘等,总吨位为270万吨。英军在西印度和南大西洋还有些小型舰队,同时它还能调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数不多的海军部队。英国还与法国达成协议,英军可以使用法国的南部港口土伦,以集中双方在地中海的实力,防范基地在基尔和威廉港的德国公海舰队。
德国海军的主力是德国公海舰队,另外有一些海军力量分散在世界各地。但是,大多数战舰在战争爆发后没有能力冲破皇家海军的交叉火力返回德国。他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对协约国的海上贸易制造障碍。其中最有实力的是德国海军上将冯.施佩伯爵(注1)指挥的远东舰队,基地设在中国的青岛。冯.施佩的远东舰队包括“沙恩霍斯特”号装甲巡洋舰、“格奈森瑙”号装甲巡洋舰和“艾姆登”号轻型巡洋舰等。远东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攻击英国商船和运兵船。除了远东舰队,德国在本国水域之外的海洋上还有几艘战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爆发时,施佩和远东舰队两艘装甲巡洋舰正停留在南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波纳佩岛上,这是该群岛最大的岛屿。“莱比锡”号和“埃姆登”号两艘轻型巡洋舰分别于8月6日和8月12日加入其行列。在8月12日举行的舰长会议上,“埃姆登”号舰长穆勒少校要求单舰前往袭击航行于印度洋的商船。得到同意后于8月13日离开。同日,施佩率舰队向东航行,前往南美。途中偶尔停顿袭击盟国港口并且补给燃煤。于10月2日,施佩分舰队抵达东岛。10月12日,施佩抵达复活节岛,途中得到“德累斯顿”号轻型巡洋舰的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