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得有道理么?”李世民问房玄龄。李世民所谓的“他”,是这时候已经走了的杜如晦。
“他说得不错。不过,咱当然不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那咱该怎么办?”
“第一计虽然未见得奏效,还是得付诸实行,我看杜如晦也是这个意思。据我所知,张婕妤、尹德妃都挺巴结太子,咱可趁便放出谣言,就说太子蒸于张、尹二妃。这种事儿,向来难以申辩,最容易把人搞臭。如果皇上信了,肯定得撤换太子。那咱就是兵不血刃了。如果不信,至少会令皇上将信将疑。秦王于是趁便提出据东都分庭抗礼的建议,皇上点头的机会就会高得多了。”
“嗯!不错。说得好!”
其实,除去传播流言蜚语之外,李世民心里还有别的谋划。不过,那牵涉到一个绝密的人物,所以,他不曾对房玄龄提起。那人是谁?――久违了的无名道人王。这时的王,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安插为太子率更丞。率更丞虽然只是个从七品的卑职,却得以接近太子,是个刺探消息、搞点儿小动作的绝好职位。王刺探到什么消息?又搞了点儿什么小动作?那是后话,姑且按下。
且说房玄龄得了李世民的鼓励,于是继续说道:“杜如晦不曾提到杜淹,因他们叔侄不和,他不便开口。杜淹这人诡计多端,如果成为太子的谋臣,于咱绝对不利。”
“他有投靠太子的意思吗?”
“好像有。”
“你听谁说的?”
“封德彝。”
封德彝是当时的吏部尚书,想调换工作的,都少不得向他透漏意思,他的消息绝对可靠。于是,李世民说:“杜淹是个人才,这我早知道。没怎么搭理他,是怕杜如晦多心。我这就去见封德彝,叫他把杜淹拨到天策上将府来。至于杜如晦那儿嘛,还得你去疏通疏通。”
“行,没问题。”
“杜如晦说李靖、李世两人都不会上咱这条船,你信吗?”
“他也许猜得不错。不过,咱总得去试试吧?”
李世民点头,结束了这场密谈。于是有游说李靖之举。如果李靖同意上李世民这条船呢?
李世民还会走杜如晦视为下策之计么?很可能不会。既然不会,玄武门之变也就根本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