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北大-第21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2 / 2)

承担,独立,自由,创造(钱理群)

在北大〃我们社〃和出版社主持的《民国那些人》座谈会上的讲话

〃永远的北大人〃的聚会

今天来参加《民国那些人》座谈会,我还带来一本书,是我和严瑞芳老师共同主编的《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全都是北大的历史老人……从京师大学堂时代的李端、张百熙、林纾,到五四那一代的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等……他们的后人所写的回忆文章。我在序言里写道:〃本书是〃永远的北大人〃的一次聚会,一次难得的历史的聚会。〃我觉得,我们今天的座谈会,其实也是一次〃永远的北大人〃的聚会。《民国这些人》里,就有不少北大人,打开书,你依次见到了:李赋宁,冯友兰,赵元任,叶企孙,丁文江,傅鹰、蒋梦麟,马寅初,傅斯年,王瑶,金岳霖,陈贻,丁西林,杨晦,吴兴华,曹靖华……这一个个都是〃北大魂〃,通过作者的描述,他们已经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了我们中间。而书的作者徐百柯也是一个北大人:他在1996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大中文系。我想,如果没有北大精神的熏陶,浸染,他也写不出这本书。今天到会的同学,又都是北大的在校学生,而我自己,则是北大的退休教授。我们这些北大人聚集在一起,谈这本书,谈民国那些人,谈北大的前辈,在我看来,就是在〃寻求真的北大的声音〃。

为什么要〃寻求〃?因为这些〃真的北大的声音〃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了,被许许多多的嘈杂的声音淹没了,慢慢地,就被遗忘了。我读这本书,最感惊心动魄的,就是制定清华大学校训的周诒春老校长,在今天的清华几乎是无人知晓了。在座的同学也不妨自问一下:北大校长中,你可能知道蔡元培,马寅初,但你知道自称〃北大〃功狗〃〃的蒋梦麟校长吗?你如果是西语系学生,你知道翻译过但丁、莎士比亚的〃天才〃诗人吴兴华教授吗?你是中文系的学生,你可能从老师那里知道吴组缃、林庚、王瑶的名字,但你知道老师们为什么如此倾倒于这些老先生吗?记得在〃我们社〃成立十周年纪念会上,我就向同学们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认识脚下的北大这块土地吗?〃如果你对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对这块土地的精神,传统,认知上是陌生的,在情感、心理上甚至有疏离感,那么,你不过徒有北大的学籍,你不会有〃北大人〃的感觉,当然就谈不上是〃永远的北大人〃了。(全场活跃)

想起了十年前的纪念

其实,早在十年前,就有过这样的〃寻求北大的真声音〃的呼吁和努力。1997年,那正是北大百周年校庆的前一年。学校成立了许多新的学生社团,其中也包括〃我们社〃:我查了你们的社史,它就成立于1997年5月1日,在10月的迎新会上,我也像今天这样有一个发言。先后成立的,还有〃时事社〃,〃百年同行〃等等。我这里还保留了一份时事社所办的《时事》杂志1997年11月试刊号,它的编辑部发刊词题目就叫《寻找真北大的声音》……后来,我把它收到自己主编的《走近北大》一书(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却没有引起任何反响,但在我看来,它应该是北大校史的一个重要文献。因为它传达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大学生的心声。我读一段给大家听听:〃一切的大兴土木似乎在表明北大是欣欣向荣的。可是我感觉不到一点新鲜的气息,只有压抑的感觉,因为三角地上只有培训和招聘广告了,因为民主草坪上只是坐着相互拥抱着的情侣了,因为图书馆里只有一张张透出英语单词和微积分的麻木的脸孔了,理想和责任感已经在我们的头脑中缺席了。我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在北大吗?怎么我听不到五四的呐喊,怎么我看不到三角地的指点江山,怎么我看不到热血沸腾的青年,怎么我感受不到心忧天下的责任……失去了精神的北大,正如一个被抽去脊柱的巨人,他的肌肉在不断发达,可他总也立不起来。〃(鼓掌)文章最后表示,要〃以昂扬的风貌维系北大魂〃,〃为北大,为中国,撑起一方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听到真北大的声音,让你感受到多少年来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真北大的精神〃。(鼓掌)

下载

bsp;第74节:承担,独立,自由,创造文/钱理群(2)

这也正是面临一百周年校庆,许多北大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在此之前,1996年10月25日,就向全校的新生作过一次题为《周氏兄弟与北大精神》的演讲。演说一开始,我就提醒大家注意:〃后年是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现在的一二年级学生能赶上这个盛典,真是诸位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顺便说一下,明年,2008年,又是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在座的同学能赶上这个节日,也应该是很幸运的。我接着又说:〃因此,大家都在考虑:到哪里去寻找北大的传统?记得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中文系的王瑶教授(他也是我的导师)当时还健在,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蒋梦麟校长的一段话:〃一个大学有三派势力,一派是校长,一派是教授,一派是学生……〃这就是说,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校长、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构成了所谓〃校园文化〃,一个学校的传统自然也主要体现在这三类人身上。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北大教授为主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是以北大学生为主,而蔡元培校长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则对师生的活动起到了保护与推动的作用:这三方面的努力就构成了北大的〃五四〃传统。如果我们再做具体分析,还可以发现,在这三类人中,学生是流动的,即人们通常说的,是〃飞鸽牌〃的(笑);校长呢,按我们国家的体制,是由主管部门指令的,会随着政局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教师、教授是〃永久牌〃,是相对稳定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一贯制〃(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一个学校的传统主要体现在教师、教授身上,并且主要是由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的〃。因此,〃同学们想要了解和继承北大传统,我建议大家不妨从本系本专业入手,调查一下,一个世纪以来,有过哪些学术和人格都堪称一流,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着鲜明特色与贡献的教授,他们出版了什么代表性著作或讲义,还可以通过回忆文章、传记等,进一步了解这些教授的生平,思想,品格,精神风貌……这样,同学们就可以从中触摸、感觉到有血有肉的、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