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2 / 2)

txt小说上传分享

袁崇焕案一(1)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三岁时全家迁居广西梧州府藤县(今广西梧州市)。他“少年慷慨,负胆略,好谈兵”,23岁时参加在广西桂林举行的丙午科乡试,得中举人,此后,虽接连四次赴京参加会试,都没考中。他性情爽直,并不为落榜沉沦,每次赶考都沿途游历,遍览祖国名山大川。他又喜欢结交友人,常常与老年的军校或退役的兵士谈论兵法战阵及边塞作战形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才得中己未科进士。

就在袁崇焕金榜题名的这一年的春天,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震惊的大事:明朝兵部侍郎、辽东经略杨镐率领的12万大军被崛起于东北的后金军击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正是这一战,改变了袁崇焕的命运。

此前,原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女真人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征战杀伐,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势力逐渐强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位称汗,定国号为“大金”,年号“天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被尊为聪睿汗,又称天命汗。两年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攻明,进兵抚顺,并一举夺取了抚顺城。从此开始,天朝大国明朝与后金开始了正面的军事冲突,令明朝大臣们谈之色变的“辽事”开始蔓延,直到让所有的汉人如坐针毡,食不甘味。

抚顺的陷落使明廷“举朝震骇”,明廷决定“犁庭扫穴”,一举消灭努尔哈赤,荡平后金。兵部侍郎、辽东经略杨镐统率12万大军,号称47万,浩浩荡荡,兵分四路,直取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兵仅6万,却将杨镐大军击溃,士兵死近5万人,而后金仅死伤3000余人。明朝大国军政废弛疲沓,由此一览无余。明神宗万历帝在位48年,已经有二三十年不上朝临政,躲在宫中不出,万事不问,不管多紧急的事情只是装聋作哑,一味往自己的仓库里敛钱。万历帝二十多年的怠政,导致政事日非,军纪荡然,士无斗志,国力虚弱,局面困难至极。二十多年不露面的明神宗万历帝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终于一命呜呼,其儿子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贪色误服药物而死,在位时间虽短,却留下了著名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为明末党争留下了话题,使明朝政事更一发不可收拾。光宗死后,儿子朱由校继位,改年号天启。

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又攻占了开原、铁岭。此时,明廷派熊廷弼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的身份统领辽东的军政事务。熊廷弼到任后,采取“坚守渐逼”之策,整肃军纪、练兵造械,积极布防,逐渐稳定了局面。但朝中大臣弹劾其只知防守,无力收复失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熊廷弼被罢,由治水有方的袁应泰继任。

次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袁应泰虽具政治才能,但“兵事非所长”,7万守军全军覆没,后金军攻陷沈阳,接着攻占附近的辽阳。袁应泰自缢而死。后金军乘胜连陷定远、鞍山等70余城,势如破竹,明军则闻兵色变,一溃千里,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守,更毋庸谈进攻和收复失地了。努尔哈赤接连得胜,把都城由赫图阿拉迁到了辽阳。

明廷只得重新启用赋闲在家的熊廷弼为辽东经略,试图挽住颓势。熊廷弼主张以守为攻,多方协作,固守辽西,待时机成熟再收复辽、沈。但其下属、时任辽东巡抚王化贞自命不凡,另有主张。王化贞在明廷中有靠山,首辅叶向高和兵部尚书张鹤鸣都支持他,他往往不经熊廷弼而直接与朝廷联系。而且,王化贞当时拥兵12万,而熊廷弼部下只有5000人,经略之职只是个空壳。两人意见不一,不但不能相互配合,反而互相指责,经常发生争执。而且,明廷中多支持王化贞者。努尔哈赤知道“经抚不合”,便趁机挥军渡过辽河,向广宁进攻,王化贞的12万大军大败而归。努尔哈赤占领广宁,又攻占周围的40余座城镇。王化贞一败涂地,狼奔豕突,尽弃关外之地逃命。

bsp;袁崇焕案一(2)

至此,明朝与后金之间的三场大战役:杨镐的12万大军,袁应泰的7万大军,王化贞的12万大军都以溃败告终。而且,这三次大战都是后金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他的小战更是数不胜数。后金军已经让明军畏之如虎,几乎到了不战即可屈人之师的程度。

熊廷弼、王化贞因败被下狱治罪。当时,明熹宗天启帝继位后,贪于玩乐,政权由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握,朝廷内部党争日益激烈。以清高自许的东林党和阉党之间势如水火,针锋相对。经过数年的明争暗斗,阉党逐渐占据上风,不少清流正士被迫害致死。因熊廷弼与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熊廷弼被弃市,时年57岁。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先后三次任辽东经略,善于用兵,极有将才,使辽东局势大有起色,是明末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的人才,却因党争被冤杀,传首九边。所谓传首九边,就是把罪犯的首级传递到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固原、宁夏、甘肃等九个边镇,震慑边疆士卒,以儆效尤。熊廷弼的被杀成为当时影响甚大的一个冤案,对明军士气打击甚大。

熊廷弼、王化贞被逮后,朝廷任王在晋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统领辽东、天津、蓟镇、登莱等处军务。王在晋(1564~1643),字明初,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兵部侍郎,天启初任兵部尚书。此时,代替熊廷弼为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当时,山海关外之地,大部分由蒙古族的喀喇沁诸部所控。喀喇沁部与满洲女真族经常为争抢财物发生争斗,结怨甚深。王在晋就打算利用喀喇沁守关外,以缓冲后金的冲击,上奏请朝廷发粮食布匹接济拉拢喀喇沁部。

正在此时,袁崇焕站出来,表示了坚决不同的意见。他表示,蒙古族与女真族同为游牧民族,惯以狩猎掠财为生,不能相信,同时他坚定地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举座震惊。

袁崇焕中进士后,赴福建邵武县任知县。在任上,他关心百姓,平反冤狱,深得百姓拥戴。他时刻关注辽东军事进展情况,常常邀从辽东退下的老兵闲谈。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朝觐,即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在京期间,他得到更多关于辽东战事的消息,忧心如焚,在与群臣闲谈时,发表了一些中肯见解,引起了御史侯恂的重视,并得到他考进士时的主考官韩爌的推荐,被破格升任兵部职方主事。

明朝官制,兵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武选(武官人世)、职方(军政军令)、车驾(马匹警备)、武库(后勤兵器)四司。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袁崇焕由一个七品知县仅一年就升为六品的职方主事,的确是破格提拔。

当时,朝廷在辽事上节节败退,大臣议论纷纷。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是保卫京师的第一要塞。如何守住山海关就成为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廷臣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莫衷一是。袁崇焕就孤身一人骑马到山海关内外考察。兵部发现新任的职方主事不见了,家属也不知情,正四处寻找时,袁崇焕风尘仆仆回到兵部,说出了那句令所有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