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隋炀帝曾经两次巡游江南。第一次是在公元605年,杨广登基不久,大运河通济渠刚刚开通,他兴致正高,便带领数十万人马,浩浩荡荡下江南,其排场规模空前绝后,风光无限。第二次是在公元610年,杨广征服四方,大隋朝达到鼎盛,他带领大批人员再游江南,同样是声势浩大,威风八面。而这第三次去江都,与前两次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如今是天下大乱,局势危急,杨广是不得已前去避难的。
杨广这次去江都,规模同样十分庞大,随行人员很多。杨广心里很清楚,这一次下江南,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他要带着文武百官、嫔妃宫女、皇室宗亲,还有军队和大量金银财宝,相当于搬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不亚于前两次。
对杨广下江南的决定,朝廷百官、军队将领尤其是关陇贵族集团,都十分不满,因为他们心里也清楚,杨广是想抛弃北方。皇帝一走,北方就完了,可他们的根基、财产、家庭都在北方,那是带不走的,因此,他们都希望杨广留在京师,挽救危局。但是,大臣们慑于杨广淫威,谁也不敢谏言。杨广曾经公开说过,他最讨厌别人谏言,谁敢谏言,他就想杀了谁,事实上也确实杀了不少。
大臣们不敢说话,有些级别低的官员却进言了,他们觉得,在这危局之中,皇帝巡游江南,实在是太不合时宜了,于国家大大的不利。当然,他们可能不了解杨广想放弃北方的真实想法。
有个叫赵才的将领进谏说:“如今盗贼蜂起,局势不稳,愿陛下坐镇京师,以安民心”。杨广听了,二话没说,把赵才关进了监狱。有个叫任宗的六品小官,上书劝杨广不要离开京师。杨广恼怒,直接把他杀了。有个叫崔民象的九品小吏,也给杨广上书,劝他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要巡游江南。杨广大怒,把崔民象抓来,先砍去他的嘴巴,再砍去他的脑袋。这样,朝廷内外,谁也不敢再吭声了。
杨广铁了心,非要下江南不可。临走之前,他留下两个孙子,一个叫杨侗,镇守东都洛阳;一个叫杨侑,镇守西都长安。这两个孙子,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能顶什么用呢?
公元616年7月,杨广第三次巡游江南,仍然与前两次一样,乘坐龙舟,沿运河前进。可是,杨广这次的心情,与前两次截然不同,前两次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春风得意啊,这一次却是满心凄凉。杨广一路上,仿佛听见两岸不断有人唱着悲惨的歌曲,派人察看,却始终不见人影,杨广感到十分奇怪。老百姓都纷纷说,那是鬼在唱歌,都是在开挖大运河时候死的冤魂。杨广听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杨广一路上也没有游山玩水,纵情声乐,他是到南方避难去,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只想着快点赶到江都。所以,时间不长,杨广一行就到了江都,也就是现在的扬州。
杨广到了江都不久,北方就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惊得隋炀帝目瞪口呆。原来,杨广的表哥、属于皇亲国戚的李渊,也在太原起兵造反了。李渊兴兵太原,给了隋炀帝沉重一击,表明杨广已经众叛亲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