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的建议是对的,可是,高士达被上次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起来,又想自己也要建立一些功劳,于是命窦建德留守大本营,他亲自率军迎敌。杨义臣果然名不虚传,大败起义军,高士达也阵亡了。
听说高士达战死,窦建德悲愤不已,下令全军穿起白色的丧服。起义军将士群情激奋,纷纷要求与杨义臣拼命。窦建德并不鲁莽,知道隋军势大,不可力敌,于是率军转移,避开隋军锋芒。杨义臣认为起义军已经溃散,就得胜返回了。
窦建德成了起义军首领以后,改变了许多流寇做法,注意招贤纳士,收买人心。过去捉到隋朝官吏和当地士绅,一律杀掉;现在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则一律优待。窦建德严明军纪,爱护百姓,不得扰民,人们不再称窦建德的队伍为盗寇,而称之为义军。
窦建德与士兵们打成一片,平时吃穿,都和大家一样,从不搞特殊。打仗获得的财物,窦建德全部分给将士们,自己不留分文。打仗的时候,窦建德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因此,窦建德的威望很高,归附者络绎不绝,在不长的时间内,窦建德的人马达到了十万之众。
朝廷得知窦建德势力日盛,十分恐慌,又派出赫赫大名的将领薛世雄,率三万精兵进行讨伐。薛世雄比杨义臣还要厉害,他曾经独自率军,穿越荒无人烟的数千里沙漠,长途奔袭,一举征服了伊吾国,名震天下。薛世雄凶狠勇猛,曾经打败过瓦岗军,对捉到的俘虏一律斩杀。许多起义军都怕他,常常闻风而逃。薛世雄很是得意。
窦建德得知薛世雄率军前来,暗中谋划好了破敌之策。窦建德故意示弱,屡战屡败,步步后退。薛世雄和手下将士,认为起义军不堪一击,骄傲轻敌。
在一天夜里,天降大雾,人隔咫尺都无法辨认。窦建德集合全军,悄悄包围了薛世雄兵营。窦建德亲率几百人的敢死队,突然杀入隋军营中,搅得隋营大乱。隋军士兵不知虚实,纷纷翻越栅栏外逃。可没有想到,窦建德的主力部队正在外面等着他们呢,结果,三万隋军几乎全都做了刀下之鬼。
薛世雄仅带领数十名骑兵,奋力突围,逃到了北京。薛世雄一生征战,从没有过如此惨败,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薛世雄羞愧难当,忧愤交加,发病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薛世雄三万精兵被歼,朝廷震惊,恐慌万分。这个时候,起义烽火已经遍及全国各地,朝廷再也没有力量对付窦建德了。窦建德趁机扩充实力,攻打郡县,抢夺地盘,很快占据了河北之地。
公元617年,窦建德在河北建立了农民政权,举行祭天典礼,自称长乐王,定都乐寿。不久,改名为夏国,窦建德自称夏王,设置机构,委派官吏,加强统治,虎踞河北。
后来,隋朝灭亡,唐朝横扫群雄,夺取天下。唐军攻占了河北,窦建德被唐朝所杀,终年四十九岁。
在隋唐小说中,说窦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其实不是真的。李世民的母亲虽然也姓窦,但她是北周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又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是典型的显门贵族,与出身贫苦的窦建德八竿子打不着,更不是一类人。
窦建德是在隋末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农民领袖,他占据河北十几年,为稳定河北局势,减轻当地民众的战乱之苦,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长期受到河北人民的怀念。人们在各地立庙祭祀,直到今天,在河北大名县,仍然矗立着一座宏伟的“窦王庙”,父老群祭,历久不衰,窦建德永远活在河北人民的心中。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除了河南瓦岗军、河北窦建德之外,在南边江淮地区,还活跃着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那就是杜伏威的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