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的乘客、拉船的纤夫、护卫的骑兵加到一块,总共有几十万人。那么,这些人的物资保障怎么办呢?杨广下令,运河两岸五百里内的州县,负责提供饮食和其他所需物资,结果,千里之地的百姓全都遭了殃。当地官员慑于皇帝威严,不择手段地逼迫百姓,致使前来运送食物和其他物资的民众,每天都达十万人以上。食物吃不完,就地掩埋,造成了巨大浪费。
为了开挖大运河,老百姓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如今隋炀帝巡游江南,又浪费民力,耗费资财,而且搞得家家骚动、人人不安,那评价能好得了吗?所以,历代都把隋炀帝游江南作为他的一大罪状,就凭这一件事,隋炀帝昏君、暴君的帽子,就戴定了。
历史上巡视江南的皇帝不少,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经下过江南,但比起隋炀帝来,就望尘莫及了。在巡游江南这方面,隋炀帝绝对称得上是空前绝后。那么,隋炀帝摆了这么大的谱,真的只是为了重游故地、饱览江南美景吗?当然不完全是,而是另有用意,这从杨广到扬州以后的所作所为,就能看得出来。
隋炀帝经过一个多月的航程,到达了扬州。南方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排场,个个称奇。杨广到达扬州后,随即下发诏令,免除扬州百姓五年的税赋,扬州以外的免除三年,同时赦免罪犯,顿时江南万民欢腾。不久,杨广又下发诏令,优待南陈皇室宗亲,被流放边疆的陈氏子弟一律回京,有才能的授予官职。这样,陈氏宗亲也都感恩戴德。
隋炀帝除了拉拢江南民众和陈氏贵族之外,还极力讨好佛教界和道教界。杨广随身带了一大批高僧和有名的道人,这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立即与江南的宗教界建立了联系。杨广本身就是一个佛教徒,他镇守扬州的时候,曾拜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为师。如今,智者大师已经圆寂,杨广就把天台山上的一个名叫智璪的高僧,恭恭敬敬地请到了江都宫。杨广放下皇帝架子,毕恭毕敬地向智璪行弟子礼。对天台山的其他僧人,杨广也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根据佛教典籍《国清百录》记载,当时,天台山正好落成了一座寺院,这座寺院,杨广在任扬州总管的时候,还捐了不少钱。天台山的僧人便找到杨广,请他题写寺名。僧人很神秘地对杨广说:“从前有个很有神通的大师说过,等到南北统一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位大人物,帮助建立新寺,新寺一旦建成,国家就会进入河清海晏的局面。所以,新寺的名字,应该叫国清寺”。
杨广一听,非常高兴,当即泼墨挥毫,写下了“国清寺”三个大字。不管这个记载是不是真的,却能够反映出佛教界支持杨广的政治态度。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杨广的手迹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国清寺至今仍然屹立在天台山上,它不仅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
当时,江南被隋朝武力统一已有十几年时间,但有不少南方士人看不起北方,认为北方被胡人统治多年,充满了胡气,只有南方,才是中原文明的正宗。杨广在扬州住了多年,自然了解人们的心态,为此,他在下江南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杨广命朝中懂礼仪的大臣,按照中原礼仪,精心制作了皇帝、皇后、大臣们乘坐的车子、服装、用具,组建了威武雄壮的仪仗队。这些车辆、器具和服饰,既符合中原礼仪,体现了中原文化,又艳丽辉煌,光彩夺目。车辆、人马和仪仗队加起来,足有二十里长,声势浩大。杨广经常带着这些人马,在江南各地巡视。南方人见了,一个个目瞪口呆,纷纷议论说:“没想到隋朝这么富有,又懂得礼仪”。
由此可见,杨广巡视江南,并不完全是游山玩水,主要用意是安抚南方,炫耀国威,试图用文化征服人心。杨广在江南住了八个多月时间,做了很多工作,提高了江南人的政治地位。此后,江南比较稳定,隋末大乱的时候,江南造反的也不多,甚至杨广死了以后,有的江南人还为他尽忠殉死。
稳定南方,这是杨广的一大功绩。可是,杨广为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人们只记住了他下江南时的奢华浪费,而忘记了他为稳定江南所做出的努力。许多文学作品只宣扬他奢侈的一面,而不提他到扬州后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不公平的。
杨广在安抚南方不久,又去巡视塞北。塞北与江南大不相同,寒风瑟瑟,满目荒凉,没有什么美景。那么,隋炀为什么还要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