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读隋书-40、千秋功过大运河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新视角读隋书> 40、千秋功过大运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0、千秋功过大运河(2 / 2)

杨广修建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形向南北拓展,北至北京,南到杭州,贯通南北,全长二千七百多公里,连接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工程浩大,无与伦比。

由于工程巨大,杨广在修建的时候,尽量利用旧有水道,在此基础上疏浚和拓宽。隋朝大运河共分为四段,是经过三次开挖建成的。

公元605年3月,最早开工的是通济渠。杨广下令征调民夫一百多万人,用五个多月时间就修成了,把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随后,杨广又下令开挖邗沟,把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邗沟不是很长,又是旧有水道,工程量不是很大,因此只征调民夫十万人。这两段修好之后,杨广就可以乘坐龙舟,舒舒服服地巡视江南了。

公元608年,杨广为了东征,又下令开挖永济渠。永济渠以洛阳为起点,向北直通北京,连通黄河与海河。这一段路程远,地形复杂,工程最大,因此,杨广征调了五百多万民夫,男丁不够用,就强迫妇女上阵。

公元610年,杨广下令,又开通了江南河,连接长江和钱塘江。开通江南河的目的,是为了把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也纳入全国的水道网。

这样,经过前后六年时间,总共动用了七百多万民夫,用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终于完成了这项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

应该说,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对于沟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乃至改变中国的经济布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唐宋时期的繁荣,也起到了直接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此后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晚唐诗人皮日休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说,都说隋朝是因为开挖大运河而亡的,可现在人们仍然依赖这条河。如果杨广没有乘龙舟奢华巡江南之事,他的功绩可以与大禹治水相媲美了。

到了元代,政治中心移到北京,便把隋朝大运河取直,绕过洛阳,由原来的人字形变成直线,形成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主体部分,仍然是隋朝大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开通大运河,确实是隋炀帝史无前例的一大功绩。但是,他的这一功绩,同样是建立在耗费国力和人民痛苦之上的。有史料说,在修河过程中,死亡民夫高达二百五十多万人,更有无数的百姓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后世的人们,只享受了大运河的惠利,而没有承受痛苦;当时的人们,却只承受了修河的苦难,而没有得到好处。大运河是苦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隋朝的老百姓,肯定会对朝廷怨恨不已的。

更使百姓们感到不满和痛恨的是,通济渠刚刚建成,杨广就迫不及待地乘坐龙舟,带领大批人员,浩浩荡荡地巡游江南去了。

隋炀帝游江南,最为人们所诟病。杨广没有建立起空前绝后的千秋大业,却在巡游江南的时候,其规模和奢华程度,达到了空前绝后,受到历代人们的猛烈抨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