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过大运河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无人不知。有人说,杨广是为了巡游江南,才挖了这条大河,结果造成劳民伤财,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说,大运河沟通南北,辐射全国,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挥作用一千多年,属于千秋功业。对杨广修建大运河的是非功过,历来是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
《隋书》记载,杨广继位只有四个月,就下令修建东都洛阳。又过了四个月,在公元605年3月21日,杨广下发诏令,征调百万民夫,挖一条水道,把黄河与淮河连通起来,从此拉开了修建运河的大幕。这条水道,被称为通济渠,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几百万民夫正在如火如荼地修建洛阳城,国家的财力、人力都很紧张,杨广为什么又要上马开挖运河这项重大工程呢?
许多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都认为,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为了巡游江都,饱览江南美景,也是为了镇压王气,完全是因为一已私利。这个说法,来源于唐宋时期一本笔记小说,名叫《开河记》,又叫《炀帝开河记》。
《开河记》记载,有一天,杨广在宫廷看到一幅画,叫《广陵图》,画的是江南风景。杨广看画入了迷,久久不肯离去。萧皇后问他,杨广说:“朕不是在看画,而是思念江都了”。杨广曾在江都镇守十年,此时怀旧,也在情理之中。于是,萧皇后就劝杨广回江都看一看。
杨广动了心,可是,去江都路途遥远,车马劳顿,十分辛苦。当时,最舒服的交通工具,是坐船。杨广打算走水路,由洛水进入黄河,顺流东下,到达东海,在海上绕一大圈,进入淮河,然后再到江都。
大臣们一听,都不同意,说这样走,不仅绕了一个大圈,耗费时日,而且很不安全。黄河孟津一带水流湍急,特别是海上风浪难测,十分危险。这时,萧皇后的弟弟萧怀静说:“最近有术士讲,睢阳有王气,不如挖一条水道,从黄河直通淮河,这样,既镇住了睢阳的王气,又便于陛下直下江南,一举两得”。隋炀帝一听,很是高兴,马上下令开挖大运河。
对《开河记》的记载,许多学者并不认同。一是《开河记》并非史书,不足为凭,正史中均无这样的记载。二是杨广胸怀大志,想要开创千秋伟业,不可能为了自己巡游方便,就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开挖一条大河。三是出主意的萧怀静,历史上并无此人,更不是萧皇后的弟弟。所以,这种说法,只是传说而已。
实际上,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考虑的。从政治角度说,隋朝的都城是长安,远在西北地区,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江南如果发生动乱,中央向南方运兵、运物资都很困难,如果有一条水道,那就快捷方便多了。从经济角度说,过去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都在黄河流域,南方属于荒蛮之地,人烟稀少,后来经过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发展,大批中原人士迁移江南,再加上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南方的财富,需要运到北方来;南方和北方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
杨广在扬州镇守十年,对这两个问题感受很深,所以,他在登基不久,就连续上马修建东都洛阳和开通大运河两大工程。这两大工程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以实现他建立千秋功业的愿望。开通大运河的意义和作用,恐怕比修建洛阳城还要大一些。
运河,是指人工开凿的通航水道。中国开凿运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吴国为了运粮便利,就开凿了胥河,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后的秦朝、汉朝、曹魏、东吴以及南北朝时期,都曾经开凿了大量运河,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但都是局部性和支离破碎的。
在隋文帝杨坚时期,也修过运河。公元584年,杨坚令宇文恺负责,在疏浚汉朝留下的槽渠基础上,开通了广通渠。广通渠在渭水以南,傍南山向东,到潼关衔接黄河。不过,历代开凿的运河,无论在长度还是规模上,都与杨广修的大运河,是无法相比的。